《农民日报》头版头条!看恩施州如何将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农民日报》今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介绍恩施州将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经验做法。以下为全文。

马不卸鞍再进发——看湖北省恩施州如何将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巍巍武陵山,莽莽苍苍。悠悠清江水,奔流不息。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川蜀咽喉、荆楚屏障”,孕育了丰富的巴楚文化。山势险峻造成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让这里曾经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也让这里有着一张张特色生态资源名片:世界硒都、华中药库、鄂西林海……

中国好山水,天赐恩施州。这里就是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近年来,随着贯穿恩施州的动车高铁、多条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沧海桑田、山乡巨变,大山不再能阻挡这里发展的步伐。2020年,恩施全州8个县全部脱贫摘帽、7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9万贫困人口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

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全域脱贫地区,脱贫人口规模大,如何筑牢防止返贫“篱笆墙”?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年来,恩施州“马不卸鞍,人不歇脚”,只争朝夕在新起点新征程上笃志前行,连续成为湖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验收的优等生。据统计,2021年恩施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255元,比2020年增长33.9%;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697元,比2021年增长11.8%。

围炉问“需”,驻村“尖刀班”打头阵

“葛书记,你们几时走?我舍不得你们走。”日前,恩施市太阳河乡金峰山村脱贫户谌先禹说,“我能住上宽敞的新房,过上无忧的生活,靠的是葛书记和工作队尽心尽力的帮扶。”

2020年,恩施全州脱贫摘帽,完成了脱贫攻坚使命的驻村第一书记、“尖刀班”班长葛贤臣有两次机会回城,但他没走,因为这里还有很多事情放不下。当年12月30日,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迟早会离开这里,但驻村工作队伍不能撤,乡村振兴路上还有很多事要做。”

翻开葛贤臣的驻村日志,大事小事一桩接一桩,饱含着驻村干部为民的初心和情怀。驻村5年有余,26本1900余篇工作日志,见证了金峰山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

2018年初,在脱贫攻坚“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恩施州统筹州县乡村及各级帮扶力量,探索组建“尖刀班”尽锐出战。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尖刀班”利刃出鞘。“尖刀班”历经了战贫、战疫、防汛抗旱等大战大考砥砺,充分彰显了平时服务、战时冲锋的强大组织力。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恩施州在乡村振兴中深化“尖刀班”经验运用,将精准扶贫驻村“尖刀班”优化调整为乡村振兴驻村“尖刀班”,1932个“尖刀班”继续覆盖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点村。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恩施州是湖北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最多的地区,必须扛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治责任,彰显责任担当。”恩施州委书记胡超文说,恩施州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实行州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尖刀班”干部包组包户、州(县)领导带头驻点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同时,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管理和激励,落实“工作在村、岗位在村、吃住在村”要求,全州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拧成一股绳,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落地落细。

2021年,恩施州组建了由州委书记任政委、州长任指挥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乡村振兴“尖刀班”按照州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按月下发的重点任务,清单化推进重点工作,构建起组织部门归口管理、职能部门履职管理、县乡党委日常管理、派出单位跟踪管理的制度化管理模式。2022年,恩施州充分发挥驻村“尖刀班”作用,村级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全面提升。

驻村察民情,入户解民忧,“尖刀班”成为离群众最近、让群众最信得过的队伍。

“工作队经常来我家,随时解决困难。”今年春节前夕,室外天寒地冻,室内暖意融融,利川市团堡镇野猫水村四组脱贫监测户向建华家中,驻村工作队队员、村“两委”干部与他一起围坐炉边,谈家常、问需求,让他特别感动。

“乡村振兴,党旗正红,‘尖刀班’成员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用真心换得群众真情。”野猫水村“尖刀班”班长朱世坤介绍说,“尖刀班”由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成员组成,带动包村干部、村党员积极分子参与,开展与“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结对帮扶活动,把党的关怀与温暖传递至群众家中。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胜之道”重在一个“持”字。恩施州委常委、利川市委书记刘智勇表示,利川市选强配强驻村工作队,对282个有驻村帮扶需求的村(社区)落实“一村一队”驻村全覆盖,选派驻村工作队员872人,与村“两委”班子共同组建乡村振兴“尖刀班”,有效凝聚乡村发展合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做到义务教育不少一人、因病返贫不出一例、危房改造不漏一房、饮水安全不落一户。

刀出鞘、箭上弦。2022年,恩施州通过“尖刀班”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加强基层干部全覆盖入户走访摸排,对4000户、1.36万未消除风险对象落实“一户一策一专班”,针对性采取教育、医疗、产业、就业、综合保障等帮扶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以“业”造“血”,产业振兴拓增收

恩施州特色资源很多,遍山遍野都是宝。土家族、苗族等民族风情浓郁,奇峰秀水仪态万千,步步是景处处养眼。以前,山里人望到屋走到哭,常常叹息宝贝很难变成钱。如今,随着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交通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正在加速推进恩施州形成新的乡村产业格局。

恩施州委常委、副州长王磊介绍,近两年来,恩施州委、州政府紧扣“土、硒、茶、凉、绿”这“五字”文章,坚持围绕民族风情、富硒资源、优质茶叶、旅游康养、绿色生态五大特色,深挖资源优势、探索转化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绿色产业体系。通过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围绕“茶、烟、菜、药、果、畜、粮、蜂”八大主导产业,2022年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850亿元。恩施土豆、恩施玉露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硒都黑猪”成为湖北全省首个生猪国审新品种。

“过去,村民户户养猪,但规模不大,集体引进恩施黑猪改良品种扩大规模后,与企业签订购销协议,以远高于白猪市场价保底收购,激发了农户养殖积极性。”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咸丰县唐崖镇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焦宪介绍,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联学共建”指导下,构建起“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集体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彭家沟村的未来发展把好了方向。

走进彭家沟村,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依山绵延,一栋栋白墙黑瓦的小洋楼和统一标准的猪舍掩映在绿树花丛中,没有污水和臭味,很难相信这是生猪养殖专业村。如今,彭家沟村将“一黑一白”——黑猪、白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推行“猪、沼、果”生态循环种养,产值破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4万元,成为湖北知名的“富裕村”。

“规模化是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品牌化是农户持续增收的保障。”咸丰县委常委、副县长陈世雄介绍,咸丰县利用“唐崖土司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名片,全力打造“唐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把品牌的“面子”变为农民增收的“票子”。同时,对产业基地进行“景区化”升级打造,融入文旅元素,30多个茶旅融合示范精品景点让2.5万户茶农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齐岳山下,屋舍俨然。利川市南坪乡南坪村通过“党建+民宿”模式,以农业综合开发、田园风光和乡村度假等特色为亮点,做热“凉”产业。2022年夏季,南坪村46家民宿共接待避暑游客2万余人次,户均增收近20万元。今年民宿预订从春节后就启动了。

现在来恩施州,不仅可春赏花,夏避暑,还可秋采摘、冬滑雪。北纬30°线上的恩施州巴东县绿葱坡镇,海拔1800米,有着冬季长、雪期长的“小高原气候”。曾经是恩施州煤矿储量大镇,随着国家煤炭产业“去产能”,街道一下子冷清下来。从“煤炭黑”到“冰雪白”,高山小镇谋求绿色转型,建起了绿葱坡滑雪场,填补了恩施州冬季旅游市场空白。

2022年底,恩施巴东·野三关绿葱坡旅游度假区入选湖北省省级旅游度假区,在越来越便捷的交通网络串联下,绿葱坡滑雪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打响旅游和体育深度融合的冰雪名片。

走进巴东县革命老区金果坪镇江家村,村口的红色教育点,用鹅卵石堆砌而成的巨型党徽在春日映耀下熠熠生辉,一个精致的“湘鄂边红色文化公园”跃然呈现。作为恩施州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建设行动重点村,江家村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当地村民发展茶叶、中药材等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出一条红旅融合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发展壮大村级主导产业,才能让乡村振兴更具生命力。”多次到绿葱坡镇、金果坪镇调研指导乡村振兴工作的巴东县委书记黄波表示,巴东下一步的着力点是,不断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注重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和附加值;结合景区特色资源,打造景区特色亮点,不断完善景区配套设施,把游客真正留下来;切实用好村集体经济收入,突出群众主体地位,让农民成为发展集体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恩施州副州长杨盛僚介绍,2022年,恩施州深入实施“全域绿色化”行动,获得农业农村部认证的“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有效企业、面积、产品数均居湖北全省第一,成功入围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多条线路、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重点乡村。

“志智”并行,激活内力共建和美乡村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乡村振兴道路上同样如此。恩施州山高路远人分散,人才缺乏,是制约山区乡村振兴发展的一大难题。三年来,恩施州树立起脱贫群众以“我”为主的发展导向,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让脱贫群众参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来凤县旧司镇群山环抱中的“武陵山国家农民培训基地”,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古朴别致,这里由来凤县农广校、农园果蔬合作社、农园农业公司融合运营,开创了以实体产业进行农民职业培训的先河,全方位提升学员创业致富的真本领。

春节后,农园经常会迎来一批批脱贫户学员,实地学习种茶等各种技术。党的二十大代表、培训基地负责人向辉认为,要想引领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育”好每一颗“种子”,培养更多干事创业的“小头雁”,走“人带人、业带业”的路子。

于是,向辉将高素质农民培育、残疾人创业培训等课堂开进了农园合作社。不仅传授技术技能,还培养灵活经营、拓宽销路的思维,通过教育扶智实现智力脱贫。

“搞好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我信心百倍。”旧司镇新街村村民向昌茂说,5年来,他参加了农园组织的3次培训,学到了技术,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成为一名新农人。如今,他把藤茶、刺梨的种植规模扩大到200多亩,带动30多户农民增收。

“实施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来凤县委常委、副县长杨锚介绍,在农业农村部科教司等单位的关心支持下,来凤县形成了以农园为核心的乡村人才培训体系。集“培训中心、营销中心、农民创业创新基地、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特色产品订单基地”为一体的农业产业服务和农民培训综合体,为来凤县、恩施州乃至武陵山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农村电商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批本土“网红”。鹤峰县抓住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因疫情影响返乡,从事农村直播电商行业的契机,在全县21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开展农产品带货直播间建设。通过整合部门资源,组建“电商联盟”,加强电商培训,鼓励抱团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商新生力量,直播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直播助农开辟新路径。

宣恩县为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的生产生活,扎实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率先试行安置点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配套公共服务和产业就业项目设施。围绕“志智双扶”,通过教育培训、村规民约、典型示范等方式,给脱贫户提供了就近就业的工作平台,搬迁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由此激发更多内生动力,使其更加积极主动融入新生活,抓住新机遇勤劳致富。

建始县茅田乡太和街村是国家民委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驻村第一书记胡福先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充分发动群众,调动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把心搞热、把人搞拢、把气搞顺、把劲搞足”,才能振兴路上乘势而上。太和街村开展一场场灯火通明的“院子会”“诸葛会”,创业、电商、草编培训等搅热了山村,村民们提升了技能,丰富了头脑,增强了凝聚力,明确了思路。群众的心被“捂”热,干部的劲头儿倍增,发展特色民宿产业,共同缔造上善太和美好家园。

“二十二户是一家,共建共治共享它……”沿着太阳河岸的彩色游步道走进恩施市白杨坪镇麂子渡村亲和小院,移步换景,花圃盆景绿植与流水相映成趣,一则朗朗上口的《文明公约》引人注目。

麂子渡村驻村第一书记陈云林介绍,该村充分发挥和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在庭院美化后及时召开群众会选出自治小组、通过村民公约,开展评比考核,确保庭院环境美、人文环境优。该村将水果、茶叶、现代设施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放在发展乡村大旅游的背景下考虑,以农促旅、以旅彰农,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吸引着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带动农户增收。

“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广泛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引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不仅让脱贫群众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观念转变,也让他们在担当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中实现了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恩施州州长夏锡璠表示,在新征程的共富之路上,决不能也决不会让脱贫村和脱贫群众掉队,恩施州正全力推动全域绿色化、产业集群化、业态融合化发展,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