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芦笋做成面条,把土特产变成畅销商品,和芦笋打了20多年交道的王红旗把种芦笋作为自己的一份事业,从传统的采什么卖什么转变到引入专家团队开发系列产品变废为宝,麻城市劳动模范、中馆驿镇王集村王红旗立志让芦笋进入寻常百姓的餐桌。
6月1日前后,王红旗的芦笋基地正在抓紧安装灌溉用的水管。芦笋作为多年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最怕的是干旱,最喜欢的是水。
王红旗开门见山告诉记者,种芦笋的技术要领就是四个字大水大肥。大水排在前面,为什么?芦笋用大棚种植,20天就要灌一次水,只有不间断地补充水源,水源怎么来,必须通过明水和地下水。到抗旱的时候没有水源,只有提取地下水。
虽然有地下水,但高温蒸烤之下,地下水也解不了近渴。农户黄桂荣诉苦说,芦笋干旱得枯黄了就没有救,没有救的芦笋就只有重新补、重新栽。
为了彻底解决缺水问题,王红旗在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下,铺设灌溉水管、新建取水水泵。王红旗介绍,取水水泵要把管子埋得很深,地下80公分以下,不影响将来用机械作业,每隔6米远搞一个出水口子,我的大棚现在是6米宽,隔6米远留一个口子的话,方便每一个大棚的管理,一个棚子一个出水口。
如果说灌溉解决的是怎么种的问题,那么引进专家团队,解决的则是怎么卖的问题。2015年的时候,王红旗种的芦笋卖一半扔一半。
2015年,王红旗的芦笋种植面积扩大了,产量非常高,一天都是两三千斤。那么产量多了以后,卖不出去的芦笋非常多,每天都要丢七八百斤,丢了以后非常心痛。
一根芦笋一滴汗,王红旗下定决心解决浪费的问题。为此,他尝试着把芦笋做成面条。在芦笋面的制作中,因为芦笋中含的绿色素是一个吸氧的,吸氧以后虽然芦笋汁和面带着芦笋的青颜色非常漂亮,但是面条的绿色素和氧结合慢慢氧化了,干了以后和普通面条一样。
为了解决问题,王红旗四处找专家。如何把芦笋剩余的产品做成芦笋面寻求专家的支持和帮助。所以省农科院的教授和博士就跟我提出建议,直接做成芦笋面条,做成健康食品。直接把芦笋榨成水,用水来和面。把芦笋榨出来的渣子把他烤干以后做成芦笋粉,芦笋粉也是最好的膳食纤维。前不久,他和省农科院签订了成果转化合作协议。
从单一的卖产品,到开发新产品,变成高附加值的商品。一根小小的芦笋让王红旗重新找到了方向。目前,王红旗的芦笋基地扩展到642亩,拥有自己的品牌,产品走向全国,王集村也成为芦笋种植专业村,成为脱贫户增收致富的好产业。
王红旗表示,芦笋产业发展以后,尽管目前还是一个高端蔬菜,普通市民的餐桌上没有产品供应,但我会继续努力,通过提高产量和加工能力,逐步把芦笋发展成为一个很平常很普通的蔬菜,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