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8问8答帮您了解共同缔造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当前,我市正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现根据有关政策文件系统梳理了以下8个系统知识问答,供各有关单位和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01


问:什么是共同缔造?



答:“共同缔造”就是要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要充分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以群众为中心、请群众提建议、让群众来参与,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围绕村庄怎么发展、环境怎么治、房前屋后怎么管、产业怎么找,充分听取村民意见,融合专家智慧,制定规划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02


问:为什么要共同缔造?


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原子化、离散化程度不断加大,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增多,导致社会治理存在突出问题。从认识论讲,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是对群众路线的深化,是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现实需要;从矛盾论讲,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是解决社会治理的良方,要通过推动“共同缔造”,提高老百姓的参与度,让人民群众和社会治理良性耦合;从实践论来讲,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共同缔造”只有老百姓都参与进来,激发老百姓内生动力,我们的美好生活的路才越走越宽。



03


问:怎么推进共同缔造?



答:“共同缔造”的核心党建引领。将党的组织延伸到群众家门口,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在党建引领下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共同缔造”。“共同缔造”关键群众参与。主体是人民群众,充分深入群众、尊重群众、发动群众,与群众协商,让群众做主,真正变“你和我”为“我们”,变“要我做”为“一起做”。“共同缔造”切口办好小事。群众身边的点滴小事,是群众最关心的,也是最容易感受到的。“共同缔造”支撑在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三产融合,培育壮大产业体系。共同缔造”保障健全机制。要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总路径,形成完整制度,规范引导“共同缔造”。



04


问:决策共谋的方法和机制有哪些?


答:一是探索建立社情民意收集机制。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找准群众需求、汇聚群众智慧、凝聚发展共识。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村湾夜话、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倾听群众心声,深入了解群众诉求,建立民意需求台账。从细微处、身边事入手,找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是探索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议事机制。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城乡社区的有效覆盖,延伸到自然村和居民小区,发挥村(社区)“两委”委员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积极性,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搭建群众议事平台,完善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民小组会议等制度机制,发挥村(居)委会、业委会、理事会、评议会、监督小组等群众组织作用,推动形成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三是探索建立横向到边的体制机制。探索搭建“1+4+N”的组织结构[即以村(社区)“两委”为核心,新型农村合作社、村民理事会、监督小组、兴趣活动小组为基础,其他若干社会组织组成的城乡社区组织体系],根据城乡社区居民意愿,把每个居民都编入一个或多个社会组织中,让每个居民都能在组织中找到位置、发挥作用,有序参与共同缔造。


四是注重发挥乡贤能人优势。建立乡村(社区)共同缔造工作室,充分发挥城乡社区乡贤能人在人缘、地缘、资源方面的优势,培养乡村(社区)规划师,认真听取他们关于社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乡贤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群众充分参与到实事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各环节中来。为开展共同缔造活动打牢群众基础。


五是注重启发民智。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乡贤能人和群众代表到村民参与程度高、建设成效好的试点地区考察学习,开展相关课程培训活动,开阔眼界、启迪思路,进一步坚定开展共同缔造的信心和决心,变“要我建”为“我要建”。



05


问:发展共建的方法和机制有哪些?



答:一是创新共建模式。探索建立“实事项目自主选、建设方案自主议、资金安排自主定、建设质量自主控”模式,充分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增强群众参与感并因此更加珍惜共建成果。


二是拓展共建途径。鼓励群众通过志愿服务、投工投劳、出资出物、让地让利、链接资源等形式,参与水、电、路、气、网、购等基础设施项目,绿化美化、环境整治、文体休闲、停车位建设等公共配套设施项目,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公共设施维修改造提升等项目建设,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是丰富共建内涵。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加强城乡风貌管控,充分挖掘城乡社区生态资源、空间资源、特色资源、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移风易俗。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建设村史馆、文化长廊等设施,提升社区文化内涵,让群众时时处处接受文化熏陶、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凝聚集体认同感。


四是增强共建实效。以促进群众增收、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支持有条件的社区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创办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农村电商等美丽经济,积极培育富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将有意愿的群众全部吸纳到产业链中来。实现群众致富、集体增收。


五是凝聚共建合力。探索建立“以奖代补”机制,采取“补贴启动、奖励先进”的形式,实施一批面向试点社区的“以奖代补”项目,激发群众参与热情。鼓励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社工、志愿者等提供人财物支持,增强共建合力,提升共建效果。



06


问:建设共管的方法和机制有哪些?


答:一是探索建立管理规约。组织群众通过村(居)民会议依法修订和完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行为规范,建立健全社区、群众、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共建成果维护管理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针对城乡社区公共空间、停车场地、文体设施、充电设备、环境卫生、小区安全、资金使用等事项,引导群众共同协商管理模式、管理规约,并监督执行。


二是探索建立认捐认建认养认管制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共管组织,认领共管区域和事项,认捐认建认养认管公共绿地、园林树木、亭台水榭、文体设施等,共同维护城乡社区良好环境和建设成果,打造更可持续的共同缔造模式。


三是探索建立门前“三包”制度。进一步明确城乡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维护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开展定期检查评比、集中晾晒打分,进一步激发居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建共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探索建立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作用,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公益积分机制,积极推行设立“积分超市”,制定积分优待政策和兑换办法。



07


问:效果共评的方法和机制有哪些?



答:一是探索建立“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坚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试点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对群众公认、反响良好、成效显著的实事项目实施“以奖代补”,并及时固化经验做法,推动试点工作扩面、提质、增效。对群众评价一般、效果不理想的实事项目,暂缓兑现奖补资金,并督促有关方面及时复盘总结,找出薄弱环节,根据群众意愿加以改进提升,待群众评价满意后兑现奖补资金。


二是探索建立常态化监督评价机制。建立人居环境“流动红旗”等制度,探索以户、楼栋为单位,定期组织理事会成员、群众代表等对人居环境开展常态化评议、评比,对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个人授予“流动红旗”,切实增强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


三是探索建立群众评价机制。结合开展道德模范、“黄冈好人”评选工作,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小区(湾组)”“最美庭院”“最美志愿者”选树活动,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对共同缔造活动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集体和个人按规定予以褒奖,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共同缔造的积极性,推动共同缔造活动走深走实。



08


问:成果共享的方法和机制有哪些?



答:一是探索建立成果共享规则。引导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全面参与共建共治共享,让各项政策、项目、措施更加体现公平性、普惠性,让全体居民共同享有并维护社区公共环境、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平等享有完整居住社区的设施与服务,平等享有社区的各类文化服务,平等享有社区的经济发展成果与产业收益,平等享有良好的精神风尚与温馨友好的社区氛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二是培育塑造社区共同精神。引导群众在共同缔造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勤勉自律、互信互助、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社区共同精神,深入推进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品牌,增强社区发展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