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人,热浪来袭~明天入伏!

7月11日

今年的三伏大幕将正式开启

初伏

7月11日至7月20日,为期10天

中伏
7月21日至8月9日,为期20天
末伏
8月10日至8月19日,为期10天

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带庚的日子为庚午日,对应的公历日期是7月11日,所以这天就成了今年入伏开始的日期。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表示,每年入伏的开始日期虽然都不一样,但均在公历的7月中旬。就21世纪这100年来说,为7月11日至20日。“今年是本世纪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



三伏天务必记得“三防三护”

图片

1
防暑

三伏天暑热之气盛行,若侵入人体可能引发中暑,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等。

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应尽量减少外出。

如必须外出,应避免太阳直接照射,做好防晒,并少量多次补水。

2
防寒

面对炎炎夏日,冷气冷饮必不可少,但过度贪凉却会伤害脾胃、导致疾病。

再加上许多怕热的人士,即使在低温的冷气房里也要打赤膊或穿着露脐、露腰的上衣,这也很容易造成风寒邪气侵袭。

3
防湿

夏季暑湿较盛,淋雨、涉水、久处湿地容易导致身体被湿邪侵袭。

应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时擦干身体、更换衣服。不宜在泳池或浴缸内长时间浸泡、洗浴。

4
护阳

阳气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更是活力的源泉。

睡眠充足、避免熬夜,饮食清淡、不过贪凉,适当锻炼、避免大汗,心情愉悦、心态平和,切忌因生活的无节制而耗伤阳气。

素体阳虚、气虚之亚健康人群可尝试通过贴敷三伏贴来振奋阳气、温经散寒,调整五脏六腑阴阳偏衰,预防及治疗冬季易于发生的疾病。

5
护心

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热易伤心气、汗易伤心阴,所以夏季要适当多吃一些凉润养心之品,如新鲜蔬菜瓜果,同时要避免大汗、过汗。

此外,我们可常揉内关穴。该穴为心脏之保护穴,亦是全身强壮要穴,能宁心安神、宣痹解郁、调补阴阳气血。

6
护脾

夏天人体消耗较大,需要加强脾胃功能,才能不断地从食物中吸收营养,维持人体的健康。而脾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喜燥恶湿,因此可适当进食甘味食物。




三伏天记住“三宜三不宜”

图片

1
宜心情平静,不宜急躁

夏季气候由温转热,常使人心情烦躁,夜不安寐。

《黄帝内经》对此提出了“无厌于日,使志毋怒”的养生要求。

意思是说不要厌恶这长日酷热,不要急躁发怒,必须心平气和,乐观愉快,顺其自然。

患有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的人群尤需如此。

此时宜调节情志,通过各种怡情养神手段使自己心情平静、愉悦,比如看书、绘画、听音乐、下棋、垂钓等。

2
宜适当降温,不宜降温过度

适当使用空调、电扇等降温电器有防暑之效,有益于夏日保健。

但室内使用空调温度宜控制在26℃~28℃左右(低于室外温度5℃左右即可),并需定时开窗通风换气。

使用台式电扇时不宜将电风直接吹在身上或头面部位,以免发生面瘫。

3
宜进清凉消暑食品,不宜吃冰镇食品

伏天气温高空气中的湿度大,暑多挟湿,容易发生胃肠疾病。

故日常饮食宜清淡爽口,并适当摄入除湿之品,如冬瓜、海带、番茄、金针菜、黑木耳、百合、藕、绿豆、扁豆、薏苡仁、白萝卜等。

过于寒凉的冰镇食品如冰激凌、冰啤酒、冰西瓜等皆不宜多吃。




解暑未必要凉

图片

很多人认为,只有冰凉的饮品才有解暑之效,其实不然。

中医学认为“暑为阳邪”,应用清凉剂解之。下面推荐几个清热解暑的饮方,供参考选用。

图片
冬瓜饮


冬瓜250克(连皮、瓤、籽),洗净,切碎,加水500毫升,煎10~15分钟即可,只饮其水。

冬瓜性寒,《随息居饮食谱》称其有“清热,养胃,生津,消暑湿”之功。

图片
图片
绿豆饮


绿豆50克,淘洗干净,加水适量,文火煮烂,可入白糖少许。

绿豆性凉,《本草汇言》称其可“清暑热,静烦热,燥热,解毒热”。

图片
图片
茶盐饮


绿茶1撮,食盐少许,开水泡饮。

绿茶性凉,《本草别说》称其“治伤暑”,《随息居饮食谱》云其有“清热,渗湿”之功。

图片
图片
菊花饮


白菊花(干品)10克,开水泡饮。

菊花性凉,《本草纲目》云其“益肝补阴,降火除热”。

图片
图片
荷叶饮


鲜荷叶1张,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煎至沸即可,去荷叶,饮其水。

荷叶性平,《本草再新》称其可“清凉解暑,止渴生津”。

图片
图片
金银花饮


金银花(干品)10~15克,加水50毫升,煎10~15分钟即可,饮时去滓。

金银花性寒,可清热解毒,还可预防中暑、感冒及肠道传染病。

图片
图片
丝瓜饮


丝瓜1条(不去皮),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煮沸约10分钟即可,去滓饮用。

丝瓜性凉,有生津止渴、解暑除烦之功。丝瓜与豆腐做汤菜,常吃亦佳。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