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麻城市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特开设【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专栏,敬请关注!
好客麻城,肉糕当先。麻城肉糕不仅是一道传统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鼓楼街道杨基塘社区肉糕巷具有100多年历史,因10多家商户世世代代在此制作和销售麻城肉糕而闻名。肉糕巷全长约400米,分为商业区和居民区,涉及改造的商铺34家,其中肉糕商户12家。以前,这里属于典型的老城区背街小巷,建筑设施老化、功能严重缺失、摊铺占道经营,群众和商户很不满意……
去年开始,鼓楼街道杨基塘社区依托全市开展共同缔造试点契机,将共同缔造理念贯穿于肉糕巷改造全过程,充分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当主角、得实惠,实现政府、社会、市场和群众的共建共治共享,推动了“老巷”换“新颜”的华丽蜕变。
以做强肉糕协会为切入点
为群众搭建“一个家”
受疫情影响,肉糕巷商户生意受损,为了让商户重拾信心、重振旗鼓,杨基塘社区把34家商户组织起来,经过多次召开协商碰头会,成立了肉糕巷肉糕协会,让群龙无首的商家有了“主心骨”。
为更好地服务广大顾客,肉糕协会研究制定商家公开承诺,坚持以诚信为主,按照“选材地道、制作精良、货真价实、营养丰富、秤平斗满、童叟无欺”的制作经营要求来销售肉糕。肉糕巷肉糕协会副会长万建阳从事肉糕制作行业二十余年,时刻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从未发生过消费者投诉事件。改造初期,她主动拆除肉糕台并退让通道,后期改造中,她带头做广告牌、肉糕罩子、遮阳棚等经营规范工具,并在生意之余利用抖音等新媒体宣传宋家湾改造成果及肉糕文化。
以尊重群众需求为突破点
把群众拧成“一股绳”
为了充分尊重商户和居民的意见,做好改造沟通协调工作,社区建立“小巷夜话”“居民有话说”“开门”接访、“敲门”走访等共谋共建共管机制,广泛了解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意见,在说事、议事、办事中听民声、聚民心、解民忧。
为满足居民、商户多元化需求,改造专班、社区干部通过开展“小巷夜话”活动,敲门走访行动,摸清居民“需求清单”,制定社区“资源清单”,建立改造“项目清单”,收集居民需求100余条,制定了针灸式微改造方案。建设过程中,发动党员群众拆除违建、改造庭院40余户,巷道从2.5米拓宽到了5米,全程零补偿、零纠纷、零上访。
以党员带动群众为结合点
让群众聚成“一团火”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她三尺又何妨。”在宋家湾肉糕巷改造项目中,党员李淑兰第一个站出来,无偿拆除了16㎡车库和22㎡院落,上演了现代版“三尺巷”的故事。现年81岁的退伍军人丁战,率先配合、无偿拆除其面积约32㎡的三层院落及两层新装修房屋,在后期改造升级中,他搬出自己养护多年的花草来装点肉糕巷,还无偿维护、修剪小巷沿线其他花草树木。
通过党员带头示范,群众积极性不断提升。通过在建立“1+N”群众自治机制,即由1名社区工作者、N名党员、商户、群众等组成志愿服务队,创新打造便民小院、休闲小院、收藏小院、剪纸小院、戏曲小院、针绣小院等6种类型的8个小院,开展邻里互助式服务,满足居民家电维修、修锁换锁、棋牌娱乐、收藏品鉴、听曲唱戏、剪纸刺绣等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发展居民自我服务能力,推动个人服务组织化,把部分居民从小区服务对象发展转变成小区服务力量,让居民乐在其中、诗意安居。
以切实惠民利民为落脚点
给群众带来“一份甜”
通过充分发动群众,肉糕巷改造项目无偿拆除占道经营、居民自建房经营面积约3000㎡,撬动各级项目资金800余万元,改造商铺34户、居民52户,实施立面改造约10600㎡、地面硬化黑化约3000㎡,铺设雨水管、污水管约1200米,拆除废旧电缆电线网线万余米,安装路灯60个、高清摄像头56个,道路从2.5米拓宽至5米。巷道改造统一实施徽派风格,青砖小瓦马头墙、清新典雅,利用古典门头、屋檐、窗花打造民俗文化气息,肉糕文化、麻城民俗和党建宣传点缀其中。
经过改造提升后,肉糕巷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扩展了居民出入道路、贯通了生命安全通道,而且传承了肉糕文化、叫响了肉糕品牌,丰富了居民生活、增加了居民收入,商户总营业收入增加170万余元,户均增收13万元,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极大提高,肉糕品牌和文化效应极大提升。
下一步,杨基塘社区将持续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强化特色,丰富业态,提升人气,着力将肉糕巷打造成有文化、有场景、有温度的沉浸式市井生活圈,让麻城人来了有回忆,外地人来了有记忆。(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