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论述,广泛宣传退役军人先进事迹,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最美”、争当“最美”,麻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麻城市融媒体中心开办【挺进百强 老兵风采】专栏,引导和激励广大退役军人积极投身挺进百强的宏伟征程中,为麻城“建成中心、挺进百强”再立新功。敬请关注。
他,拥有北京户口,却自幼和奶奶一起生活在大别山的乡野,成为旁人眼中的留守儿童;他,作为公费师范生,毕业于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高校之一的东北师范大学,本可以轻易地像亲姐姐一样,留在北京的学校高薪执教,却选择回到十八线小县城的家乡,站上讲台,以身为光指引同乡学子。
千锤百炼方成钢,为了磨砺意志,充盈自己的阳刚之气,于是,大学期间,他主动申请从军,开创了学校公费师范生入伍的先河。求学之余,天南海北,奔走支教,这是发自内心的选择;服役期间,洪灾火场,他从未退缩,这是缘于崇高信仰的指引。
他说,教师这个职业是适合我的,教书是高尚且有价值的;他还说,麻城是我的故乡,浓厚的桑梓情结早已镌刻于胸,那种难舍,胜过对京城灯火辉煌的向往。作为惯例,新入职教师通常要在高中一、二年级试教,他却是直接接手高二数学,护送学生高考,回过头来,又接手仅有的两个预录班之一。如今,学生喜爱他,同事信任他,领导器重他,他就是退役军人、湖北省麻城市第一中学数学老师董路通。
少年有梦想 求学参军皆得偿
董路通小时候,父母便离异了,父亲一直在浙江打工,他只能跟随奶奶在麻城市福田河镇生活。为了减轻奶奶的压力,从小学起,他就选择在校住读,放假了就自己乘车回家,长期的自立自强练就了他吃苦耐劳、勤恳坚毅的品格。高中时,董路通凭借卓越的学习成绩顺利考入麻城一中,也就是在这时,教书育人的理想悄悄在他心底生根发芽。三年后,他拿着优异的成绩单毅然报考了“双一流”师范类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怀着对教育的热爱,董路通在大学阶段始终保持着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的精神,经常夜以继日地看书,在激烈的竞争中多次获得学业奖学金。
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公费师范生也可以参军入伍,他立即向学校申请,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学校的鼓励、支持下,他顺利入伍。次年,董路通又凭借出色的表现,经过选拔,考入丹东支队特战中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武警特战队员。
很多人不解——东北师范大学已经是名校,为什么一定要入伍呢,按部就班完成学业不是更好吗?董路通不这么认为,他想把青春投入到祖国的国防事业中去,履行保家卫国的光荣义务,让自己的青春岁月过得更有意义。
少年有执念 三尺讲台乐育人
投身教育、服务基层是董路通一直以来的心愿。
“从教这些年,我见过大山里太多想读书、爱读书,却又迫于现实条件,无法读书的孩子,那种震撼和惋惜,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当过兵,能吃苦,未来,我希望能尽绵薄之力,为他们带去一点改变和希望。”每每想起山区孩子们的热情淳朴和对知识的渴求,董路通都无比动容。他还记得,每次的离别,孩子们总是把他团团围住,拉住他的衣角,用一双双黑亮黑亮的眼睛看着他,央求他留下。那一幕,他始终难以忘怀。
毕业后,在北京生活的妈妈多次推荐董路通留在北京发展,都被他婉言拒绝了,“回到故乡工作,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2020年,董路通放弃了在北京高薪任教的机会,毅然选择签约故乡母校——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麻城一中。
入职后,董路通十分重视这份工作,在他看来,高中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我必须教好学生,不能误人子弟!”每次上课前,他会花大量时间做准备工作,逐字逐句地斟酌教案;下课后,他会花许多精力做课堂总结,不厌其烦地请教同事。
如今,董路通从最初经验不足的稚嫩少年蜕变成了一名经验足、能力强、作风佳的优秀青年教师。
“教师的工作很辛苦,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但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我打心眼里觉得高兴。”在董路通的潜心教学下,他所教的学生多人考入“双一流”大学。除此之外,他还组建了麻城一中国旗护卫队,负责新校区升旗仪式的组织和实施工作。他说:“把自己奉献给教育事业,是我想坚持做好的事,也是当初报考东北师大的初心。”
2019年,董路通作为东北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庆祝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少年有大爱 支教救灾自向前
服役时,特战中队的训练十分辛苦,每天从凌晨5点半开始,一直到夜里11点才结束,仅是跑步任务就长达20公里。训练结束后,还要站两个小时夜岗。冬季的丹东,夜晚室外温度经常低至零下20摄氏度,回到宿舍,被窝还没焐热,就听到起床的号角声……即使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下,董路通也从未退缩,没有落下过任何一次任务和训练。
“我们不去谁去!”每当遇到危急任务,作为一名武警战士,董路通总是冲锋在前。2017年8月,丹东特战中队接到紧急抗洪任务,董路通和战友们迅速换上作训服和救生衣前往龙王庙镇荒地村进行救援。到达现场后发现,洪水已经没过肩膀,而这个村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老人。情况危急,董路通和队友们迅速坐上救援艇展开搜救。洪灾持续了三天,董路通和队友们就在水里泡了三天,在确定村民全部被救出后,他紧皱的眉头才舒展开来。这时,董路通才感到后背疼痛难忍,脱下衣服一看,发现背上全是被磨破了的、由于湿热而闷出的湿疹。
退役复学后,只要时间允许,他总是利用假期参与支教活动,足迹北至吉林长春,南至河南平顶山,东至山东菏泽,为一个个乡村孩童编织梦想与希望。“很多人问过我怎么不利用暑假放松一下,我觉得山区的生活条件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接触到外界的机会十分有限,作为一名军人、老师,我应该为山区的教育事业作点贡献。”
在贫困地区支教时,董路通发现许多孩子的衣服上满是补丁,不合脚的鞋破破烂烂,甚至冬天都穿不上一件棉袄,让人看了心疼不已,于是,他便组织和发动其他支教老师,拼凑了一千余元,为同学们买了新的书包、文具、衣服、鞋子。
回想两年军旅生活和四年大学支教生活,董路通经受了比同龄人更多的磨砺,部队的纪律严明、教学的任务繁杂、山区的泥泞难行等等,但他无怨无悔,他始终坚信将青春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和教育事业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是镌刻一生的荣耀。
前不久,董路通了解到学校有“援疆”的指标任务,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开始多方奔走了解情况。“援疆”是一段艰辛的历程,新疆生活条件艰苦,教学水平落后,支教的老师每晚还要戴头盔、穿防弹衣站岗值班。但苛刻的环境,没有浇灭董路通的热情,他说“不少年长的老师主动请缨,他们的奉献精神感染了我。我还年轻,更应该保持部队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虽然最后由于职称因素,董路通未能如愿,但他表示:青年人要有家国情怀,要提高政治觉悟,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国家的教育发展贡献青年力量,未来如果还有机会,我依然会冲在最前线。
董路通于2020年至2023年期间,先后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基层就业大学生”典型人物荣誉称号、麻城市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产党员、“青蓝工程”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教师基本功演讲比赛一等奖、社会实践奖等多项荣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董路通作为一个刚刚踏上人生旅途的青年,怀着“教好书、育好人”的初心,肩负着自我成长、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千斤重担,他未来的道路漫长而悠远。目之所及,他踏实而又有抱负,有人文情怀还乐于温暖他人,有主见又不显浮华,这些品质正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
未来可期,祝愿千千万万个董路通踏实走好人生路,追赶英雄,争做先锋,演绎人生的完美乐章!
采写:通讯员 胡丹 王天啸
摄影:刘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