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中华药王 麻城荣耀
普济苍生 功德昭著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山阳高平人(今山东邹城,一说山西高平),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曾任魏国太医令。王叔和性度沉静,博通经史,精研医道,受学于张仲景。
张仲景去世后,由于连年战乱,所著《伤寒杂病论》散佚,王叔和不遗余力,搜集仲景遗论,加以校订编次和整理补充,编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使仲景学说得以流传于世。
王叔和还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著述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脉经》本于《内经》,辅以扁鹊、华佗、张仲景及古代有关脉诊的主要文献,汇归众说,加以阐发,成为脉学经典。《脉经》的诞生,是我国医学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因此,王叔和被后世誉为“中华脉祖”。《脉经》为王叔和医学生涯后期著作,或成书于寓居麻城期间。王叔和的医学成就,对后世鄂东医学发展影响很大,庞安时、李时珍、万密斋等鄂东名医著述,与王叔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王叔和在《脉经》专著中,他改进了脉法,肯定了两手寸口部位切脉的方法;他把脉搏的形象和动态,分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24种,包括了人体血液循环、生理、病理学所具有的各种脉象。王叔和指出,掌握各种脉象是切脉的关键,是治疗的基础,把切脉、症状、治疗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王叔和晚年,由于北方战乱,瘟疫频发,人民流离失所,就选择寓居麻城,公元280年病逝,葬于白果镇望花山楼子村,后人将其坟址称为老爷山,墓谓药王墓。千秋万世,代代守护。
“魏国神医,一脉传千古;晋朝隐士,丹方济万民。”进入新世纪,我市成立了王叔和研究会和王叔和学术传承基地,修葺药王墓,建设王叔和纪念园,推动王叔和医史文化研究和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让“药王”这张名片,更加璀璨夺目,光耀神州。
麻城中医中药事业
守正创新 中医之光
强县工程 再创辉煌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是国家重要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麻城历来文脉厚重,文化悠久,中医药自古至今显赫璀璨。
历史辉煌:秉承传统大家之精髓,得益后世杏林之耕耘。麻城市中医药可谓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名家辈出,薪火相传。从魏晋名医王叔和到近现代名医胡衡甫、夏芳圃、赵叔炳等,麻城中医历代不乏大家名师,中医药成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主力军。
现实可喜:麻城是全国首批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麻城中医药资源丰富,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多、规模大、品质优。全市共发现中药185科、1400余种。麻城菊花、茯苓、天麻品种优,规模大。麻城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全市形成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点的较为完备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市中医院已经通过三级医院核定,正在争创三甲医院,现有15个国家、省级、市中医药重点专科或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实现国医堂全覆盖,30%村级医疗机构建设中医阁和菊艾馆。
未来可期:全力打造“一谷三城”,即打造中国菊谷、打造药王文化名城、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城和中医药康养新城。在黄冈争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先行区,推动“医、药、养、文、旅、康”融合发展。
一是实施王叔和文化弘扬工程。深挖“药王”王叔和中医药文化,将麻城打造成全国中医药文化名城。
二是强基固本,实施中医药健康服务优质工程。健全市、乡、村三级中医药管理体系,做强县域龙头中医院,健全中西医结合服务体系,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中医阁,让人人享有中医药特色服务。
三是引育并举,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设立中医药人才专项资金,引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支持“百万年薪”招博工程。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大力开展师带徒、西医学习中医、乡村医生培训中医等活动,推进学科带头人、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
四是全域协同,实施中医药三产融合工程。高标准谋划生命健康产业,推动“中医药+”,逐步建成全国中医药康养新城。
麻城菊花
麻城菊花 神奇之花
深耕开发 福泽万家
麻城依长江而雄跃踞鄂东北,枕淮河而襟豫皖边。处于大别山南麓、南北分界线、神奇的北纬30度。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土壤环境,催开了麻城菊花精彩绽放。
品质优异:麻城菊花具有“朵大肥厚、花瓣玉白、花蕊深黄、汤液清澈、金黄带绿、气清香、味甘醇美”的特点。经现代科研检测,麻城菊花含有10多种有益成份,麻城菊花总黄酮含量6.1-8.2%,绿原酸含量0.18-0.35%,均高于药典标准。有明目、解毒、护肝三大奇效,被中药界称为“广谱抗生素”。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中药方中,麻城菊花榜上有名,在抗疫中表现优异。2022年麻城福白菊成功入选湖北“十大楚药”。
科技赋能:政府为企业聘请科技副总,帮助改良种植、加工技术。已建成“湖北省菊花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全力推动载入《药典》。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建“福白菊原种保护中心”,攻克福白菊品种退化问题,培育福白菊标准脱毒苗,每年为菊农提供1000万株优质福白菊原种苗,亩均增产50%以上。引进回乡人士创办菊花高科技产业园,建成华中最大的菊花种质基因库,实现了菊花产业多元化发展。与湖北工业大学共建麻城菊花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全国第一家菊花创新中心,开发菊花食品、菊花护肤品、菊花艺术品等10大系列、900余款产品。推送3款福菊产品,成功亮相外交部全球特别推介会。
三产融合:积极推进菊花与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提升菊花产业价值链。深入挖掘菊花文化、观赏、食用、保健等内在价值,开发菊花+旅游、菊花+大健康、菊花+美食、菊花+会展、菊花+文化等新业态,建成了集菊花展示、菊花科普、菊花非遗传承、菊花产品地标优品馆,打造菊花网红基地,建设了集赏菊、品菊、采菊、购菊于一体的中国·麻城“百里菊花风景画廊”,连续十一年举办湖北·麻城菊花文化旅游节、山水田园菊展、斗菊大赛、福菊宴大赛、菊花高层论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打响“麻城菊花,福泽万家”的金字招牌。
富民强农:麻城菊花是我市广大群众的小康花、致富花。全市菊花种植面积17万亩,年产干花1.2万余吨,现有500亩以上菊花展业村50个,菊花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278家,全市菊花产业从业人员达20万人,系列总产值逾50亿元,户均增收5000多元,带动3.2万人增收,成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主打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