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曾担任魏国太医令。在汉末战乱中,他不遗余力收集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使仲景学说得以传承。王叔和晚年寓居麻城,除传承仲景学说外,还著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被誉为“中华脉祖”。
为传扬王叔和中医药文化,2012年以来,麻城市先后成立了王叔和研究会和王叔和学术传承基地,开展王叔和中医药文化和《脉经》研究,助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
为让更多人认识王叔和、学习王叔和、研究王叔和,即日起,特开辟【走近王叔和】专栏,陆续刊发各界研究传承王叔和中医药文化相关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王叔和(201—280),名熙,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说山西高平)人,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曾任魏国太医令。
王叔和的一生,经历了东汉末年、三国和西晋初期,历经战乱、瘟疫而矢志不移。他幼有大志,聪慧好学,十六七岁就熟读经史,博览群书。据近代医史学家余嘉锡考证,王叔和与“建安七子”之王粲同族,在王叔和青年时期,为避战乱,举家移居荆州(治在今之襄阳,现在的荆州在当时称为“南郡”)投奔王粲。在襄阳,王叔和与张仲景弟子卫汛交往甚深,受其熏染,遂对医学发生了兴趣,立志钻研医道。他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甚至亲聆过张仲景教诲,医术日精,名噪一时。王叔和于医学上的主要贡献有三:
一是编纂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去世后,由于连年战乱,所著《伤寒杂病论》散佚,王叔和利用担任魏国太医令的便利,不遗余力,搜集仲景遗论,加以校订编次和整理补充,编成《张仲景方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祖本)三十六卷,大行于世,使仲景学说得以流传于世。
二是隐居麻城著述《脉经》。《脉经》是王叔和医学生涯后期著作,《脉经》不仅是一部脉学专著,还集魏晋以前医学之大成。
三是倡导饮食养生,为医家养生流派的代表人。王叔和是一位养生大家,强调饮食不能杂乱,要合适搭配,饮食要有禁忌,不要过食酒浆瓜果寒凉之品,也不要过食油腻甘甜之物,饮食还要去劣节优,还要因人而异,要选择对个人身体有所补益的饮食而用之。王叔和还主张对疾病要早期治疗,防微杜渐,不要小病拖成大病。他的这种养生观,是中医“治未病”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中华脉祖王叔和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总结了西晋以前历代医家对脉学的论述,从生理、病理、证候等方面系统深入地讨论了脉学理论,是脉诊学的一个里程碑。
王叔和《脉经》的主要医学成就有:
一是确立脉象指下标准:《脉经》第一次系统论述各种脉象,并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
二是奠定脉名种类基础:《脉经》对古代医学文献散载的30余种脉名进行整理,归纳为浮、沉、弦、滑等24种脉象名称,成为历代脉书中脉名及其分类的基本准则。
三是首开脉象鉴别先河:《脉经》首次提出浮与芤、弦与紧、滑与数等相类脉鉴别,提醒医生要注意脉象的区别对照,对后世医家对脉象的鉴别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四是确定了寸口诊脉的具体部位和脏腑分候定位。《脉经》在《难经》基础上,将寸、尺二部脉法发展为寸、关、尺三部脉法,寸关尺三部又各有天地人三候,合为九候,这是最早的三部九候提法。同时,寸关尺三部还各有脏腑分配,基本完善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五是系统总结了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反映出当时的脉象病理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脉经》还首次提出了妇女“避年”“居经”“逐月分经养胎法”等概念,同时对经穴理论和经脉证候都有发挥。
《脉经》的诞生,是我国医学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因此,王叔和被后世誉为“中华脉祖”。
颂歌咏赞王叔和
王叔和寓居麻城后,一边为百姓治病,济世救人,一边潜心著述《脉经》,传承医术,卒葬白果镇老爷山。邑人感其恩德,尊为“药王”。王氏后人世世代代守护,将所居之地称为“药王冲”。光绪二年(1876)《麻城县志·丘墓》记载:名医王叔和墓,在邑南三十余里之青龙区。相传公系本邑人,为一代医宗,著有《脉诀》诸书行世。后人钦慕之,名其地为“药王冲”。
1800年的尘世沧桑,王叔和医学思想、医疗技术代代相传,造福生民,而鄂东生民受其恩泽最多。后世的北宋庞安时、明代李时珍、万密斋均受其影响。其中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是最早研究仲景医学的巨著,李时珍《濒湖脉学》正是基于《脉经》之上完成的又一脉学名著。
为了传扬王叔和“潜心医术、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甘守清贫、不尚浮华的吃苦精神,一心为民、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2012年以来,我市先后成立了王叔和研究会和王叔和学术传承基地,举办了“颂歌赞药王诗词楹联征文”活动,出版了《中华脉祖——王叔和研究专辑》《王叔和传》等书籍,系统开展王叔和医药文化和《脉经》研究,重修药王墓,为其树碑、立像,让王叔和成为麻城中医药文化一张闪亮的名片。
邑人吴昌发先生有词赞曰:
三尺孤碑处,清冷药王坟。花山一垅黄土,寂寂叔和身。旷世名医高卧,香火千秋明灭,四望雨纷纷。芳草凄凄泪,何以慰忠魂。
风乍起,云骤散,又阳春。杏林飞报喜讯,绝学有传人。更立岐黄场馆,开掘中华瑰宝,善举惠黎民。脉祖当含笑,陵寝正新辰。
——《水调歌头·谒王叔和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