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进入
中国一冶越南分公司后
越南姑娘丁氏秋荷
从翻译“小丁”
成长为能承担翻译、外事联络、
市场经营等多种工作的
办公室“丁主任”
参建过科威特、柬埔寨、
越南等多个海外项目的
中国一冶越南分公司总经理胡昌兵
走南闯北、阅人无数
提到比自己
年龄小一轮的丁氏秋荷
他的言语中透着骄傲
“我们项目部个个都是精兵强将,
丁氏秋荷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一员。”
丁氏秋荷说
胡昌兵是她的伯乐
对她有知遇之恩
她是越南籍“一号员工”
丁氏秋荷从小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看《红楼梦》《西游记》、听邓丽君的歌、学中文是她幼时的喜好。2012年,在越南读完大学,她到云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河内一家中资建筑公司。
2019年,丁氏秋荷在网上看到中国一冶越南项目部招聘翻译,正巧想换工作,便投递了简历。面试中,她遇到胡昌兵,“他像我的老师,严格中带着亲和”。
当时,项目部在越南正处于筹备初期,需要进行大量文书准备、手续办理。“我们要招的人不仅要会翻译,还要具备沟通能力,帮我们融入越南的社会环境。丁氏秋荷汉语流利、谈吐自信。面试时,我就觉得她很不错。”就这样,丁氏秋荷成为中国一冶越南分公司里首名越南籍员工。
胡昌兵(右)和丁氏秋荷在中国一冶越南河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现场。特派记者肖僖 摄
中国一冶河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位于河内市朔山县,这是河内城市垃圾的主要填埋地。丁氏秋荷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进入现场后的感受:“垃圾山望不到边,恶臭扑鼻,雨后黑水横流。我很震惊,没想到自己的工作环境是这样的,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几天。”
胡昌兵看出丁氏秋荷的顾虑。他告诉丁氏秋荷,该项目采用垃圾焚烧方式,不仅让垃圾能发电,其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水、气、渣都能通过绿色处理成为再生资源。这是越南最重要的环保项目之一。
丁氏秋荷对记者说:“当时,胡总告诉我,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后,可以处理河内60%的生活垃圾,附近的老乡也不用再忍受恶臭和脏乱。作为在河内长大的人,我能加入其中,是一件很荣幸的事。”
此后,丁氏秋荷在工作中感受着同事们的友善和勤奋。看着垃圾山慢慢变成气派的工厂大楼,她再也没有动摇。
别人做不到的事
“丁主任”能完成
中国一冶河内垃圾焚烧发电厂内部。企业供图
头一回接触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翻阅资料,渗沥液池、抗渗混凝土、大跨度钢桁架……一大串没见过的词让丁氏秋荷晕头转向,“感觉自己不会中文,也不会越南文了。”
丁氏秋荷仿佛回到了大学时期,每天阅读大量技术资料,逐字逐句学习。胡昌兵带她到现场亲眼看看项目用的是什么样的土、什么样的钢、什么样的炉。遇到法律、经济函件,胡昌兵则自己起草中文文书,由丁氏秋荷译成越南文,再与同事一起研究修改。
如今,丁氏秋荷承担起公司大部分翻译工作。走在“钢铁森林”里,她能熟练地为记者解释不同机器的工作原理。
闯过“翻译关”,又接新任务。因工作能力出色,丁氏秋荷被任命为中国一冶越南分公司办公室副主任。
胡昌兵介绍,经过几年相处,他发现丁氏秋荷有一项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是,无论多难办的事,她总能办下来。有同事工作签证办不下来,请她办,就能顺利出签。公司想联系某部门座谈,她打几个电话,就能把人请来。越南对外资公司设立分公司的要求极为苛刻,她硬是只用一个月便完成这个原本两个月都未必能完成的任务。
“其实,我没什么诀窍,就是胡总常和我说的,努力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丁氏秋荷很谦虚,对自己的工作轻描淡写。事实上,有时候,她为了找一个部门,打十几个电话是常事。电话里说不清,她就一趟一趟地往对方办公室跑。“可能我特别幸运,也可能是我们的项目对河内有巨大贡献,所以我才总是遇到‘绿灯’。”
中越员工工作中
不分“你们”“我们”
胡昌兵(中)和丁氏秋荷参加公司会议。特派记者肖僖 摄
从河内内排国际机场驱车10分钟即可见一片绿树成荫的住宿区,其中一户是中国一冶越南分公司的“大本营”。门口种着三角梅,院子里有结满果实的柚子树、橘子树。进门的墙上挂着越南籍员工手绘的水彩画,旁边是大红的中国结。能烧一手地道中国菜的越南籍厨师正在忙碌。
员工们在这里吃住、办公。一楼是客厅,二楼是办公室,三楼是卧室。胡昌兵有自己的办公室,但他习惯坐在同事们都在的大开间里,“大家坐在一起好沟通”。
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从零开始建起大工程,困难重重。人员来来去去,工程庞大繁复,手段不够强硬,工作便无法推进。
施工涉及的单位众多,很容易相互推诿。“我的工作规则是,规规矩矩做事,不要投机取巧,不要走歪门邪道。”胡昌兵说,工程质量是红线,谁都不能越过,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定、合同法规来行动,不能掺水造假。
胡昌兵对分包公司严格,对自己人更严格。中国一冶越南分公司驻地一楼客厅墙上贴着公司的十几张规章制度。在胡昌兵要求下,公司制定了完备的规章制度,每天工作时间、用餐时间、外出报备流程都有明文规定。为了在越南合规合法经营,中国一冶越南分公司专门聘请财务公司报税,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
“在海外的艰辛只有亲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要把事情做好,就必须严格要求。”工作的压力和强度以另一种方式在胡昌兵身上展现。来越南前,他的体重为80公斤;在越南待了一年,他的体重降到了60公斤。
一批年轻人从团队里成长起来。胡昌兵告诉记者:“从我们这里调出去的年轻人都在单位的其他重要岗位承担了核心工作。”
胡昌兵在工作中铁面无私,在生活中却对大家很体贴。丁氏秋荷说,她的女儿3岁生日那天,她刚好手头有重要工作。胡昌兵专门安排了一辆车等在门口,在她忙完后送她回家,避开晚高峰。节假日里,同事们会聚餐、出游,越南同事会带来家人制作的越南春卷。“我们项目部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大家不能说‘你们越南人’‘我们中国人’。在一起工作都是同事、伙伴,不分‘你们’‘我们’。”
目前,项目已接近尾声。“一转眼,4年过去,垃圾山变成了绿色工厂。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我是幸运的。”如今,丁氏秋荷又有了新任务——和同事们一起跑外勤,参与市场和业务拓展。她说:“我要继续和中国朋友们一起努力,完成更大的事业。”
记者寻访
中国一冶河内垃圾焚烧发电厂
▼
垃圾山旁建起越南最大绿色发电厂
中国一冶河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全景。企业供图
南山环保产业园位于越南首都河内市朔山县,承担着一项重要的城市功能——填埋垃圾。
“到了。”顺着中国一冶越南分公司总经理胡昌兵的指引方向,在稻田和群山间,我们看到一座白色建筑。
外墙洁净,墙内6层楼高的巨型机器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长江日报记者漫步厂区,路面整洁,绿地、花丛点缀其间,很难相信这是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
这是由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河内垃圾焚烧发电厂,如今每天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4000吨,发电功率9000万瓦,按每户日用电量6千瓦时计算,日发电量可满足24万户居民用电。
“这是保障民生、促进河内市绿色健康发展的重点项目。”2022年4月5日,河内市人民议会主席阮玉俊视察时这样评价。
“这是中越双方倾力合作的成果。在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中,我们贡献中国力量,非常有成就感。”胡昌兵说。
胡昌兵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进项目场地时的感受:“离现场几百米,我就能闻到浓浓的臭味。”
当时的项目所在地是河内市废弃物处理中心,河内市产生的主要垃圾都被填埋在这里。“项目周边场地被垃圾堆成了垃圾山,附近居民怨言不少。”
中国一冶承建的河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应运而生。
建设之初,项目遭遇诸多困难。“刚进场时,周边居民以为又是建垃圾填埋场,一看还是外国企业,意见很大,常常来堵路。”为了赢得当地人信任,中国一冶成立了由中越两国工作人员组成的专班,向当地居民作解释,还招募朔山县大批当地人参与项目建设。遇到传统节日,志愿者们走进困难家庭,为孤寡老人送食品、物资。渐渐地,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项造福人民的绿色工程。
项目翻译阿庆是朔山县居民,能流利地说一口汉语普通话的他经朋友推荐来到项目部。“我们当地人深受垃圾填埋场困扰多年。知道这是一项绿色工程后,大家都非常支持,我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
河内垃圾焚烧发电厂占地17万平方米,由垃圾储存池、焚烧炉、废水处理厂、废料处理厂、废气处理厂等组成,做到渣、气、水、烟“全方位”绿色处理和再利用,实现“生活垃圾进去,绿色能源出来”。当地政府环保部门通过安装在排烟管、排水管上的在线检测器实时监控各项排放数据,保证排放物均达到环保要求。
从2022年7月第一台机组开始发电,到3台机组全部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迄今已顺利运行一年多。
记者看到,厂内专门修建了一条参观通道,顺着走下去可以一睹垃圾焚烧发电及绿色处理的全过程。未来,这里将成为河内市环保教育基地,供市民参观。
越南没有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经验,标准、图纸、技术一片空白。中国团队的到来为当地打了一个“标准样”,更将技术留了下来。胡昌兵说:“我们的项目投产后,越南又有多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始建设,大部分工人都是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可以说,他们都是一流的技术骨干。”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提出十周年之际
长江日报派出20余位记者
走进20余个项目的现场
探访武汉“筑路人”
造福“一带一路”的事实
↓↓↓
(手机横屏查看)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特派记者陈晓彤 发自越南河内 视频:主创肖僖 文字陈晓彤 制作熊丽 封面张莉 审看周琛 制作:朱晨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