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曾担任魏国太医令。在汉末战乱中,他不遗余力收集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使仲景学说得以传承。王叔和晚年寓居麻城,除传承仲景学说外,还著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被誉为“中华脉祖”。
为传扬王叔和中医药文化,2012年以来,麻城市先后成立了王叔和研究会和王叔和学术传承基地,开展王叔和中医药文化和《脉经》研究,助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
为让更多人认识王叔和、学习王叔和、研究王叔和,即日起,特开辟【走近王叔和】专栏,陆续刊发各界研究传承王叔和中医药文化相关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在王叔和整理的张仲景著作中,有一首以菊花为主药的方剂,方名叫《侯氏黑散》。《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说:“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张仲景所言的“大风”,乃是肝风,造成肝风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虚不固,所谓“土虚风动”也。
侯氏黑散方药组成为: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
散剂的用法是,将上药杵为末,每日一服,每服方寸匙。开始温酒调服二十天,以后则禁诸热食,惟宜冷食,如此又再服四十天,则药力积于空窍,达到《内经》所说的“久塞其空”的效果。方寸匙是勺子头为一寸大的小勺子,其药末重量根据药物成份不同,约等于2克左右。
本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融清热、化痰、通络、祛风、补虚为一炉,是治疗内风、外风的祖方。清初名医喻嘉言在其医学著作《医门法律》中说是“中风门第一方。”并谓“仲景制方,匠心独创,乃中风证首引此散,岂非深服其长乎!”历代医家认为该方为驱头风,除痰饮,滋肝血、补脾胃之剂,为“培土宁风”之代表方。
全方以菊花祛风平肝清热而不伤正为主药,用量占总药量十分之四。现代研究,该方具有抗自由基过氧化、降压、降脂等作用,广泛应用于中风偏瘫、高血压、高脂血症、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美尼尔氏综合症、面神经炎等疾病。
在现有资料中,菊花进入中医方剂,侯氏黑散为第一方。
菊花作为药用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尔雅》称菊为“治薔”,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菊花作为药用的记载,并将其纳入上品中。《神农本草经》说菊花“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服之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指出菊花除了具有通利血气治疗头目风湿疾病外,还有养颜美容、延缓衰老的保健作用。后世医家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更不断发掘菊花的功用,如除胸中烦热,安肠胃,调四肢,补阴血,乌白发,并且菊花还有解酒的功能。古人说,重九采菊花末服,治酒醉不醒。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菊花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及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预防高血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种生理活性,这些特性,印证了历代医家对菊花作用的论述。
张仲景为南阳邓州穰东人。历史上,南阳以产菊而闻名。如《本草纲目》引用唐《天宝单方图》载白菊“原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颍州人呼为回蜂菊,汝南名茶苦蒿,上党及建安郡、顺政郡并名羊欢草,河内名地薇蒿。”宋苏颂《本草图经》说:“(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
麻城旧属楚地,考察麻城种菊和食菊的历史,首先就想到楚国先贤屈原。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九歌》“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就是春秋战国时楚人种菊、食菊的最好证明。屈原之后,南北朝宗懔也记录了楚人重九登高,饮菊花酒的习惯。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说明至少在南北朝时,菊花食用药用已经很普遍了。宗懔是南北朝时梁朝人,巧合的是,晚生三百余年的宗懔与张仲景是地地道道的老乡,祖籍也是邓州穰东镇人。更巧合的是,宗懔还和麻城有些渊源。梁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宗懔就受命在麻城担任县侯。那个时候的麻城,叫信安县。有理由相信,宗懔《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楚地民风民俗,就有麻城的影子。
实际上,深入探讨麻城菊史,不仅关联楚地,还与南阳菊、汝南菊有某种关系。因为,历史上的南阳郡,在今麻城西北,同属秦岭大别山脉,两个地方基本在同一个纬度,苏颂《图经》记载的南阳菊“白菊,叶大似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黄。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麻城同样也主要为这两个品种,只不过麻城,将这两个品种的菊,统称为甘菊,这在麻城最早的康熙九年县志“物产·药草之属”可以找到印证。而临近南阳郡的汝南郡,虽说偏麻城北,但在隋唐之前,麻城曾隶属汝南郡管辖长达数百年。《本草纲目》说的南阳菊、汝南菊,与麻城甘菊应该是同种同源,只不过经过上千年移栽,麻城甘菊渐渐出现了自己的特点,有人总结为“朵大肥厚、花瓣玉白、花蕊深黄、汤液清澈、金黄带绿、菊气清香、味甘醇美”二十八个字。
从前的麻城甘菊,就是现在的福白菊。福白菊又是“湖北菊”的谐音,某种程度上说,福白菊,同时也代表了屈原时代的楚菊。
行文到这里,似乎可以大胆揣测一下:寓居麻城的王叔和,整理了南阳张仲景的医著。张仲景医著《金匮要略》记载的侯氏黑散,方中选用的菊花,既可以说是南阳白菊,也可以说是麻城甘菊。麻城甘菊,就是现今的福白菊。这样看来,王叔和、张仲景、麻城菊花、侯氏黑散,真有某种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