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市:以“小”见“大”推动共同缔造扩面提质
近年来,麻城市抢抓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机遇,以“小单元”实施“大治理”、“小链条”带动“大参与”、以“小统筹”激发“大能量”,推动基层治理体系、服务体系和发展体系互促共融、优化提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小单元”实施“大治理”
夯实治理基础
坚持强村优组、整镇推进,优化村民小组基本治理单元。
优化村组设置。按照“便于自治、有利发展、群众认可”的总体目标,充分考虑村民小组设置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风俗人情、资源资产等历史背景,对人户变化大的“八类村”(城郊村、园区村、景区村、镇区村、中心村、拆迁安置村、易地搬迁村、空心村)的村民小组进行重点调整。截至目前,已将全市6825个村民小组优化调整为5274个。
完善治理架构。构建“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中心户+农户”的村民小组治理架构,按照有政治觉悟、有服务热心、有办事能力等标准,通过“一荐、一会、一审、一公示、一备案”选好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牵头做好帮助跑腿办事、关爱老弱病残、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从党员、两代表一委员、乡贤能人等小组治理的骨干群体中,选好选准中心户,每户联系10-15户,形成以互帮互助为主的小组治理“微单元”。
强化村民联动。发挥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服务带头人、治理牵头人”作用,定期召开由中心户、村民代表、群团组织成员等组成的小组理事会。探索出走门串户、线上沟通、小组夜话小组治理办法,建立大事共议、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实事共办的“五事联动”工作机制,按照会前大家提议、会中一起协商、会后群众监督的闭环机制,实现民主议事、共同理事、齐心办事。
以“小链条”带动“大参与”
激活治理主体
建立联系、发动、组织群众的递进式链条,循序渐进引导群众投身于基层治理。
落实“党员包联”机制。建立党员“一联十户”“双联双找”“三亮十办”制度,开展“党员进塆上楼入户行动”,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问计群众的工作做实。全市5000余个塆组(小区)党支部(党小组)2.8万名党员联系帮扶17.3万户群众,示范带动群众开展共同缔造活动。
建立“组织动员”机制。坚持支部带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群众参与,探索用好现场体验法、典型引路法、公开评议法等“发动群众八法”,推动事务共管、文明共建、环境共护。自2017年以来,全市党员群众义务投资投劳参与建设的公益项目个数翻了3.2倍。
推广“积分管理”机制。按照“一个积分超市、一套积分规则、一系列积分活动、一个积分台账、一月一次公示”工作机制,建设运行“微孝善超市”,以积分兑换的形式,引导群众“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3个乡镇(街道)成立积分超市,兑换积分约6万分。
创新“激励评比”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针对不同类型群众建立“五好”评议制、好学上进激励制、新乡贤荣誉制、擂台比武制、奖补激励机制等5大机制,一大批优秀村民小组长、上进青年、新乡贤、先进分子不断在基层治理一线脱颖而出,基层治理活力充分激发。
以“小统筹”激发“大能量”
提升治理效能
推动更多治理力量、社会资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帮助基层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推动治理下沉。落实“双报到、双报告”制度,推动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提供志愿服务。落实岗在村组、重在服务、责在连心“三在”机制,推动乡镇干部包村联组、村干部包组联户。统筹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包片干警等外部力量下沉村组,为基层治理赋能。建立“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现了“群众点单—乡镇派单—部门接单—回访评单”的全闭环运行。
推动资源下沉。持续推进教联体、医共体改革,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供水一体化、寄递物流一体化建设,通过“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推动城乡优质资源均衡布局。截至目前,全市已开通70条全域公交线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12%,寄递物流覆盖452个行政村,农村居民坐公交进城票价减少50%以上,群众满意率达100%。
推动服务下沉。按照“分类建库、分级统筹、分层受理、分派服务”的原则,统筹“五师九员”(乡村规划师、农技师、律师、医师、教师和护理员、辅导员、代办员、家政员、炊事员、快递员、修理员、理发员、电商员)力量,做实“一键呼叫、服务就到”机制,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截至目前,库内服务团队2024人,提供各类服务2700多人次。
麻城市:破解“三个问题”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今年以来,麻城市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抓手,聚焦乡村人才“哪里来、如何来”“去哪里、如何用”“愿意来、留下来”三个问题,坚持乡村人才工作内培外引、优化生态、精准施策,推动人才引育上务实功、服务上用实心、作用发挥上求实效,持续服务各类人才下乡进村,打造乡村人才振兴高地。
内培外引
解决乡村人才“哪里来、如何来”的问题
将人才资源开发和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下大力气招引人才、培育人才、挖掘人才,把优秀人才集聚到乡村振兴主战场。
本土人才充分挖潜。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开展“乡土人才技能提升”行动,充分发挥本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和技能竞赛,缔造“麻城菊艺师”特色劳务品牌,助力450余名“田秀才”化身“乡创客”,5680余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返乡人才批量招引。擦亮“举水英才·梦圆麻城”和“青力缔造·活力工坊”品牌名片,强化高校、商会等驻外人才联络站建设,在麻城上海商会、湖北大学、武汉工程设计学院新建3家驻外人才工作联络站。今年以来,1500余名大学生返乡就业实习实训,32名本籍企业家和17名专家教授返乡创业,新建投资项目51个。
候鸟人才对口招引。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积极争取省、市人才项目。今年以来,累计引进省派“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等各类人才46名,柔性引才数量创历史之最,稳居黄冈各县市区第一。高规格举办首届麻城菊花创新发展论坛和中部麻城国际石材博览会,300余名业内专家教授齐聚花城,通过专题报告、峰会论坛等形式,为全市菊花、石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精准施策
解决乡村人才“去哪里、如何用”的问题
围绕强县工程和乡村发展所需,主动配置优质资源,精准投放人才力量,让各类人才在基层各施所能、大展才华。
围绕产业发展破难题。引导省派专家助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选派110名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今年以来,围绕菊花、石材、油茶、汽配等特色产业发展,组织高校专家教授赴企开展技术诊断、专题培训等服务50余次,帮助高校、企业双向推送230余份专利成果和470余条技术需求,促进双方精准对接,推动产学研合作签约7项,协议金额超200万元。
围绕民生需求搞帮扶。建立专业人才对口帮扶工作机制,统筹实施教育、医疗等领域“组团式”帮扶。以教联体改革为契机,开展送教下乡行动,统筹14个名师工作室、9个送教团队,共计42名教育人才下乡帮扶,实现乡镇、学科全覆盖;深入推进医共体改革,选派42名主治医生常驻乡镇卫生院开展技术帮扶;联合中部战区总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5家省市三甲医院建立专科联盟,今年以来,累计邀请15名省市专家来麻开展下乡义诊活动48场次。
围绕基层治理强力量。用好用活党政“排头兵”和乡土“田秀才”等资源,鼓励技能型干部到农村服务。先后选派调整驻村第一书记376人,出台《“五师九员”助力共同缔造行动方案》,建立929人的“五师”人才和4084人的“九员”人才信息库,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次。
优化生态
解决乡村人才“愿意来、留下来”的问题
不断优化人才生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氛围,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一线潜心工作、建功立业。
强化下乡政策支撑。探索制定“四乡工程”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措施,推动更多政策红利向乡土人才、返乡人才、下乡人才等群体倾斜。今年以来,向3家专家工作站奖补科研经费35万,向810名返乡大学生发放实习见习补贴156万元;推广“青创贷”“人才贷”,发放个人创业担保贷款3.03亿元;审核通过小微企业担保贷款37笔,共1.04亿元。
建立共享共赢机制。强化乡村振兴平台公司建设,在各乡镇设立人才服务专窗,公布镇级、村级建设项目和人才需求,组建34家平台公司,推动人才下乡资源共享、信息共通、利益共联。以“市场思维”推动成果转化,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今年以来,湖北大学研究院科创公司团队实现成果转化额820万元。
优化服务要素保障。建强下乡人才培育体系,按照“1+6+N”的模式,联合组建麻城市乡村工匠学院,整合各职能部门人才培训项目,引导人社、住建、农业等职能部门依托学院开设家政、建筑、种养殖等技能培训课程。定期在田间学校开办电商提升、畜牧养殖、农机服务等高素质农民培训班,通过“送训下乡”“送训到岗”等方式,为下乡人才提供免费技能培训。
麻城市龟山镇:坚持“四下基层”制度提升基层服务质效
今年以来,麻城市龟山镇坚持“四下基层”制度,将治理触角有效延伸至村民小组,把基层治理末端变为民生服务前哨,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质效。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下基层“飞入寻常百姓家”
固化书记宣讲机制。通过书记讲给书记听、书记讲给群众听等方式,搭建政策宣传、学习共享的平台和工作展示的擂台。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书记论坛11期,组长论坛10期。
发动党员广泛宣传。建立“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一般户”的5级组织体系,每个党员中心户联系10—15户农户,定期上门走访,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了解群众需求。
营造人人宣讲氛围。推动政策宣讲向塆组一线延伸,开展塆组夜话、板凳会150余场,镇联村干部入户走访350余户1100余人次,电话联系3000余户,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通俗易懂的“好乡音”。
调查研究下基层
获得“双手带土”的第一手资料
推广“辖区遍访”。镇党委书记、镇长带头遍访所有村、领导班子成员遍访所有组、联村干部遍访所有户,组织召开村民小组群众会80余次,梳理村民问题诉求396条,部分诉求立行立改,现场交办答疑。
强化企业走访。建立政府—村(社区)—企业多方联动机制,每季度前往企业调研,建立全镇企业需求台账,联合有关部门及时回应企业诉求,帮助企业同龟山共成长。
解决实际困难。针对上河茶溪进规问题,镇党委多次同相关村社区、税务部门进行协商服务,通过合作联营、技术升级改造,构建“茶苗培育、茶叶加工、茶旅休闲”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进规一揽子问题,还帮助全镇茶叶产业持续壮大。
信访接待下基层
将群众小事当成头等大事
坚持部门联动。学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法庭、司法、综治等多方力量下沉到村组,形成集“综合受理—纠纷调处—司法确认—代理诉讼”全链条调处机制,实现“访、调、裁、诉、援”无缝对接。
实施课题领办。通过蹲点式调查研究、代表委员接待日等方式,收集民情民意173条,归纳整合为村民小组治理服务不优、群众办事不便等15个“小切口”课题,由镇党委成员牵头领办,集中力量做好民生实事。
凝聚群团力量。引导群团组织充分运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基层治理。镇妇联依托妇女议事会、妇女微家等群众组织,开展妇女群众活动和邻里矛盾纠纷调解,累计参与邻里矛盾调解46次。
现场办公下基层
把治理前沿变为服务前哨
探索现场办公。坚持好的点子从群众中来,好的机制到群众中去,镇人大探索将办公室“搬”到施工现场、农贸市场、村民塆组,通过群众提问题,各方代表解难题的方式,现场解决公厕、路灯、饮水等民生问题。
试点综合服务。在西埠冲村试点建设综合服务社,整合村民议事、便民服务、农资购销、爱心超市等多项群众日常生活急需服务功能。从开业以来,服务社开展农资服务65次、小额金融存取300次、两费收缴220人次、就业服务21人次、水电费代缴50余人次。
关怀特殊群体。联合共青团、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通过政务服务帮代办、高龄慰问等形式,加强对一“老”一“少”等特殊群体关怀。镇团委以学校为主阵地,组织“大手拉小手·青力伴未来”中小学生关爱活动,强化对未成年人关怀。
来源:《麻城市:以“小”见“大”推动共同缔造扩面提质》发布于黄冈党旗红2023年11月02月。《麻城市:破解“三个问题”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发布于黄冈党旗红2023年11月17日。《麻城市龟山镇:坚持“四下基层”制度提升基层服务质效》发布于黄冈党旗红2023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