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洲村:宜居宜业展新颜 和美乡村入画来

图片

碧树蓝天,苗木葱绿,一条条整齐的沥青路将村庄与苗圃基地连接起来,整齐划一,错落有致。秋冬时节,麻城市歧亭镇张家洲村却尽显活力,各色的树叶点缀其中,像是走进大师笔下的“春意图”。

近年来,张家洲村以和美乡村建设试点为契机,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将苗木产业和村庄美化、乡村治理相融合,逐步实现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华丽“蝶变”。


图片


图片


百年老树见证“新容貌”


冬日暖阳,在张家洲村上李塆的一棵百年老树下,村民们聚集在这里,诉说着身边的新鲜事。“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土堆、柴堆没有了,垃圾也有专人负责收集;水泥路面、路灯明亮,现在我们越住越舒心,日子越过越好。”提起家门口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变化,村民李满堂感慨万千。60多岁的李满堂定居十堰市,去年退休回老家探亲,发现村里变化太大。


图片


在此之前,村庄环境卫生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水管老化、排水渠堵塞倒灌、村民入厕难等问题。面对群众的迫切希望,张家洲村党总支书记石振川带领“村两委”多次和村民召开塆组会商议,决定对村庄人居环境进行整治。很快邀请了专业人员进行查勘,但施工成本高、工程量大,经与群众商讨,通过“向上争取一点、村级自筹一点、群众参与一点”解决了资金难题,并同步开展“改水、改厕、改污”工程。

在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村庄的自来水管、排污管道、公厕户厕等基础设施顺利改造,同时道路也硬化刷黑了,当家塘修了塘岸,沿线有绿化。坐在大树下,村民们的心情更美了。


图片


那棵见证村级发展的老树,如今被打造成歧亭镇首个开放式“红星之家”,群众到老树下的次数更多了,谈论美好生活的声音更响亮了。


村企携手,种下“致富树”


张家洲村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苗木、中药材和蔬菜产业,探索出一条可推广、可借鉴的新路径。引进能人回乡成立绿之洲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建立苗圃基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村集体、市场主体和村民三方增收。


图片


随着苗圃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苗木种植、运输、管理等需要大量人员。得知情况后,在外务工的张远亮选择回到家乡就业,成为了一名苗木运输人员。当问到为什么选择回乡就业,张远亮高兴的说:“回到村里上班,既能挣钱养家,还能陪伴家人”。在张家洲村,还有不少村民和张远亮一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目前,苗圃基地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日均用工量30人次,高峰期可达到70人次,带动村民100余人就近务工,年均增收1万余元,真正实现了民富村兴。


图片


种下一片绿,收获满园春。“苗圃基地将通过几年的发展,打造成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谱写村、企、民共赢的美丽新画卷。”张家洲村党总支书记石振川对未来发展满怀憧憬。


“唤醒”古码头,村民更有精气神


乡村振兴,要以文铸魂,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方能打造出“环境美、产业旺、文化兴”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张家洲村以红星之家为依托,成立锣鼓队、舞蹈队等特色文化队伍,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每逢镇里举办文艺活动,张家洲的表演队伍总能以出彩的表现获得观众的欢呼。张家洲村妇联主任李凤霞说:“我们的表演节目将地方传统文化与共同缔造、和美乡村元素紧密融合,在群众欣赏节目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宣传好党的政策”。


图片


举水河畔的张家洲古码头,是该村多少代人的共同记忆。它是明清时期“麻城孝感乡人”移民四川的出发点,先辈们在此乘小船或竹筏沿举水入长江,换大船溯江而上,融入巴蜀之地。后来古码头因河道改线、久经风雨,早已变得破旧不堪。今年,该村对古码头进行修缮,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注入更多“移民”文化元素,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留住“乡愁”。


图片


村美、业兴、人和。张家洲村正一步一个脚印走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大道上。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