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筑堰 喜笑“堰”开




图片

穿过古香古色的和美长廊,踏着青石板路前行,一抬眼,只见亭台水榭,流水潺潺,岸边鸢尾正盛,丝毫不见以前的荒芜与苍凉。


“当年我就是在这里的农场下地干活儿,那时候全是黄土坡地,现在变化太大了!”站在麻城市南湖街道万家堰社区青山公园门口,荆州人王红感慨万千,她曾是插队知青,后在这里定居。


时光飞梭,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着王红当年的脚印来到社区工作,其中80后、90后过半数。50多岁的社区党总支书记胡朝文笑着说:“年轻人越来越多,我老喽!”


在胡朝文身后,社区居民正为即将到来的广场舞晚会紧张排练,以喜气洋洋的姿态迎接“五一”游客小高峰。


这个远近闻名的万家堰社区究竟有啥魅力?


图片


知识青年留乡——

党群同心共建美丽家园


“满园春色融绘图景,万家灯火点亮星辰,小康路上常思奋进,和美乐万家,万家心连心……”这首《万家堰之歌》,王红唱了很多遍,今年64岁的她精力充沛,最喜欢哼麻城小调《喜做拥军鞋 送郎当红军》。


1975年,荆州姑娘王红初中毕业,被安排到离万家堰社区十多公里外的中馆驿插队。


20世纪60年代,当时万家堰社区叫做青山大队。青山大队地势高,极度缺水,大家不怕苦不怕累,聚在一起挖塘筑堰,呈现出一片“万家筑堰”的生动场景。


“当时我们和青山大队的知青有来往,村民们对知识青年十分照顾,尽管自己生活困难,却经常给我们送菜送饭,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空闲之余,王红喜欢到青山大队串门儿。


1992年,尽管荆州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王红决定留在麻城。1997年,王红和丈夫在万家堰社区盖了一座小楼定居下来。


随着城市发展,万家堰社区由最初的城郊村变成中心社区。为满足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社区发动群众,整合部门资金开展环境整治。


“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公共活动场所缺失、移除道路中间的电线杆、天上蜘蛛网需要清理、地下雨污水要分离等意见建议,我们均全部采纳。”胡朝文介绍道。


退休党员干部方友娥、唐解福带头“拆屋还路”;居民石维朗、梅培良、刘涛等无偿让地,给社区建小区会客厅,解决了居民活动无阵地难题;热心居民罗文潮用手中相机全程记录了小区蝶变全过程……


“快来这里玩一玩,绝对不虚此行!”王红和已在武汉定居的知青陈巧莲联系,语气中满是自豪。她自发组建了舞蹈队,经常组织文艺表演,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休闲小广场、沿湖步道、水面景观亭、亮化的曲桥、五彩的花卉植物……沿着步道一路向前,丰富的节点景观、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党群同心、共同发力,继续传承‘万家筑堰’的精神,再次让这片闲置土地发生巨大变化,采纳张家院子小区乡贤老者忆苦思甜的建议,把公园命名为青山公园,也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意。”4月30日,万家堰社区张家院子小区党支部书记刘欢在接待参观游客时介绍说。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万家堰社区常住居民达2.7万余人,比2020年增加了5000人。


有志青年返乡——

广开“堰”路颜值内涵兼修


张海洋圆头圆脑,皮肤黝黑,喜欢闷头干活儿,但一提到有关万家堰社区的事情就滔滔不绝。


20世纪60年代,张海洋的父母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插队的知青。后来,他的父母投靠亲戚在万家堰社区定居,从此祖籍本是山东郓城的张海洋成为麻城人。


2016年张海洋大学毕业,在省城一家国企工作。在外人看来,这份工作光鲜体面且收入不错。


“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张海洋有自己的想法。2020年初,26岁的张海洋做了人生中重要的一个决定:辞职回老家当一名社区工作者。


当时正值疫情期间,他负责包保服务万家堰社区居民。大家发现这个小伙子挺能吃苦,于是,他被居民推选为万家堰社区居委会委员。


2022年,社区多次召开塆组群众会、入户上门夜访,共同决定将边角地、零碎地、闲置地拿出来,在张家院子小区打造一个口袋公园。


张海洋在走访过程中,有群众提建议:社区这么大,但长廊亭子都没名字,呼朋唤友来聚聚都找不到地儿!


张海洋和社区两委、群众代表商量:有道理,干!


随后,他和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麻城市文联等单位的专家们一起实地考察,翻阅资料,结合群众意见,为公园注入文化内涵。从此,青山公园每一个建筑物都有了名字。


“和美长廊”背后是6户居民无偿让出土地,并积极出工出力,配合社区打造的景观长廊。依据周围居民的意见,“和美”取党群齐心发力、共享美好生活之意。


“凤栖亭”广场地面设计采用麻城市花杜鹃花,含“凤栖梧桐木,花落千万家”之语。一到夜晚,男女老少聚在这里,跳广场舞、拉二胡、弹古筝、拍视频,好不热闹!


“同心桥”是一座石拱景观桥,由街道社区、共建单位、职能部门、广大居民共同出地、出资、出力建成,群众建议取名“同心桥”,成为党群同心共建的美好见证……


“收入虽然低了点儿,但很踏实,也很有获得感!”看着家乡越来越美,张海洋幸福地笑了。2022年,他正式入党,日子充实更有奔头。


今年张海洋还在忙另外一件事儿:装修房子,准备和女朋友结婚。“我再抱个小孙儿,一家人齐齐整整多好!”张海洋的母亲饶桂枝开心地说。


“一老一小”宜居——

住在家里乐在社区


10岁的袁启阳在这里长大,在他的记忆中,万家堰社区就是花园的模样。


每周末,袁启阳会到家附近的阳光小屋看书,有时她还会主动当图书管理员,帮助工作人员整理图书和散乱在地上的玩具。


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袁启阳写道:“我为生活在这里感到十分幸福,我的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漂亮,也希望能为它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袁启阳是快乐的,团市委、妇联等部门经常来阳光小屋举办科普、手工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每到这时,袁启阳和其他小朋友都十分兴奋,踊跃参加,并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万家堰社区,以凤栖亭为圆心、戏水台为轴心,小区客厅、阳光小屋、幸福驿站、亲子乐园等公共服务阵地全时、全域、全天候开放共享。


针对居民反映的“外卖小哥歇脚难”“老年人吃饭难”等问题,万家堰社区高标准打造幸福食堂,除了满足老人就餐需求,还让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冷了能取暖、热了能纳凉、渴了能喝水、累了能歇脚。


按照“一房多用、多能互补”原则,社区高品质打造集党群服务、妇联家调、帮办代办、托幼服务、阳光助残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阳光小屋,为“一老一小一残”的幸福加码。


随着时间推移,居民心中的一幅幅“规划图”变成一帧帧可观可感的“实景图”,城市的方寸之美正不断提升民生温度,增加幸福厚度。


距离阳光小屋不远的光荣院,住着70多位老人,他们经常结伴来这里散步,享受休闲时光,体验公园美景,感受热闹氛围。有老人作了一首打油诗:“青山公园游一圈,文化广场歌舞喧,老少皆宜休闲地,居民个个笑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