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转了张图,我竟成了被告!

图片

微信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社交网络平台,在微信群里和朋友分享生活、表达情绪也成为了一种常态。然而,表达自由并不代表着表达随意,不小心侵犯他人隐私,当心惹来官司,成为被告!


原告王某与两名被告陈某、汪某均为某公司代驾司机,某天,原告王某因接私单被某公司平台发现,后王某按照公司要求写出了保证书,并手持保证书拍照通过微信发送到本公司代驾工作交流群中。同日,被告陈某未经原告同意,私自将该图片转发至包括被告汪某在内的另外一个18人的微信群,被告汪某看到该图片后,对图片进行P图操作,在保证书中P上“认罪书,猥亵罪、嫖娼罪、强奸罪,以上罪名我承认”等文字,并将进行P图后的照片发送至该18人的微信群中。原告从他人处得知被告陈某、汪某的上述行为后与被告进行了交涉,要求被告停止侵害原告名誉权的行为,并要求被告赔偿其精神抚慰金6000元,多次协商未果,双方遂酿成纠纷起诉至法院。


了解双方纠纷起因经过后,乘马岗镇法庭法官李文杰考虑到原告被告三方均系同事,一起工作了许久,决定坚持“以调为先、以调促和”的原则,联系原被告开展调解工作。李文杰分别跟当事人分析行为的性质和过错,两被告从一开始的认为是个无所谓的玩笑,到后来意识到自己行为侵犯了原告的人格权和隐私权,给原告造成了名誉损害,立即组织群友删除照片并向原告道歉。最终,在承办法官的耐心调解下,当事人自愿达成了调解协议,被告陈某赔偿1000元、被告汪某赔偿2000元。

图片

法官说法:

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一言一行都不可逾越法律的底线。本案中王某私自接单,公司要求他写保证书并拍照发工作群里,仅限向这个工作群内的成员公开。本案中陈某转发王某这张照片,不当使用了他人的人格利益,构成侵犯他人人格权。汪某看到照片后进行恶意P图,侵害了陈某的名誉权。同时公司应该规范对违规员工的惩戒措施,在达到惩戒教育的目的的同时,也要有相关的隐私保护制度,来保护员工的人格利益。

法官提醒:

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一言一行都不可逾越法律的底线,公民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如确有侵害了他人的声誉,构成侵权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