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帆正举——麻城市龟山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纪实

龟山镇通过不断完善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以加强党员党性教育和为基层减负为突破口,持续“强基固本”,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龟山镇高质量发展的胜势。


组织向下“扎根”  治理更有效


如何找准群众参与进来的需求点,解决门好进、口难开的治理难题?


龟山镇将治理单元向下延伸——通过建立“镇、村、组”三级联动的治理构架,将553个自然湾调整优化成255个村民小组,以党组织为领导、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为纽带、社会组织为补充、经济组织为链接的“五方共治”,选优配强村民小组长参与基层治理。


小组长与村民们朝夕相处、熟悉组情,又是从党员、退休干部、老师等明白人中选出来的,威信高、人缘好。村里管不够、不好管的事儿,小组长一出面协调,就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理得井井有条。自从有了小组长,各种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更快了。


夏长松是西埠冲村李家院子党小组长,他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热心村级公益事业。大家反映塆子环境差、没地方散步、垃圾没有地方倒。他就带领大家拆除破旧猪圈、建公厕、改造敞口垃圾池,还发动群众捐资捐物,利用组内闲置空地建起“红星之家”,内设快递收发、便民理发、网上代购、共享工具等功能。


像夏长松一样的党小组龟山镇有152个,党小组长主动领办党员责任岗、包联党员。有急事、难事,党员一喊,大家就响应;群众有困难有需求,党员第一时间赶到,实现了党员群众既联户、也联心。


“以前房前屋后都随意种菜、码柴,巴掌大的地方还要分你的、我的,经常为丁点小事吵吵闹闹。我召集左邻右舍坐下来有商有量,一起搞好自家房前屋后的事。你看,大家认识上来了,自己动手搞环境卫生平整场地,现在停个车、散个步都很方便!”花桥河村三合塆小组长李炳华谈到变化欣喜不已。


梅雨季节,太平寨村六小组妇女组长李鑫莉晚上8点多去走访湾组留守老人,在院子里喊半天没人回应,便径直走到老人房间,发现李彩梅非常虚弱,随即送往市医院,办好住院手续。“幸好鑫莉来串门,不然我都不知道能不能熬过那天晚上!”村民李彩梅对小组长心怀感激。


全镇选出255名妇女小组长,在上管老、下管小,促进家庭和睦、邻里纠纷调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五会一队”、广场舞协会等社会组织,在促进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共享“减负” 服务更经常


身陷报表“重围”,一直以来是乡村干部反映较多的基层负担。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工作要求,龟山镇坚持“减负”“增效”双向发力,创新施行“一套表”法,有效解放干部手脚,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走进田间地头,更好服务各家各户。


“登录一个端口,合并同类项。横向整合不同单位、科室常用基础信息,纵向按照条线归口合并安排相关工作,最终统计生成一套可以共享的基础信息表。”龟山镇党委书记邹功兵介绍。


“部门信息壁垒打通了,沟通协调顺畅了。各部门变‘各自填表’为‘合作填表’,效率自然提高很多。”龟山镇工作人员形象解释。


“在‘一套表’的优化统筹下,我们还统筹了‘一支笔’和‘一张网’。”邹功兵介绍。


一支笔,指的是各类检查非必要不下村,确需下村检查的,由镇党政办统一审批;提倡检查“四不两直”直奔主题,不搞拍照、打卡等过度留痕。


一张网,则指建立镇党委—片区党总支—村党组织三级工作推进网络,一般工作镇只调度到总支,对总支下放一定权限并提供保障,确保工作主责不变、重心不偏、不留空档。


通过权责清单做减法,优化赋能做加法,服务效能做乘法,轻装上阵做除法,统筹应减之负、应尽之责、应赋之能,把负担减下来,把服务效能提上去。


自改革以来,龟山镇月均报表量锐减。村干部平均每周走访农户天数从2天增至5天,单表填报工作量就减少60%以上。龟山镇铺头坳村党支部书记汪井义对基层减负带来的变化深有体会:“以前我们村干部经常一周有四五天都待在办公室,与群众更多的是电话联系。现在有更多精力跟群众打交道、搞服务。”群众都感慨:“干部又回到了他们身边。”


建强“雁阵队伍” 发展更快速


如何来推动产业振兴,推动上级决策落地落实?


龟山镇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抓班子带队伍、抓产业引能人、抓学习用科技、抓经济强集体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参加市委党校“头雁集训营”和镇举办的“村书记论坛”,培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群众公认、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阵”,立足各村特色,因地制宜谋发展,奏响乡村“振兴曲”。


磨子山村党支部书记王礼河用党校学到的知识研究产业政策和村集体发展模式,先后争取茶叶产业链奖补资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1040万元,通过“基地+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方式,共发展连片高标准茶园3000余亩,因地制宜建设观光休闲、民俗体验、康养民宿三大功能区,把全镇最困难的高寒山村打造成茶旅融合的明星村。


“一亩茶园可实现3000元至5000元效益,带动整村农户人均增收2万余元。现在明前的鲜叶最贵,最好的芽茶一斤收购价在80元—120元之间,农户笑着说茶叶像黄金一样!”王礼河自豪又高兴。


杨家铺村位于龟山镇大坳片区,户籍人口1500人,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既没有其他村丰富的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上不占优势,村“两委”班子在全镇又是最年轻的,属于基础比较薄弱的村。如何打破发展壁垒,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是80后党支部书记王扬威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个“课题”。


他通过参加党校培训,对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发展产业有了初步思路;还多次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最终确定发展艾产业。说干就干,村两委通过建立“政府+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流转土地500亩种植艾草,累计投入100万元新建药艾产业加工车间,购置艾绒机一台,自动卷条机六台,手动卷条机四台,打包压缩机两台,实现了艾草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预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20万元。为群众直接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每人每年稳定增收2.5万余元。


村里还开通了“80后兵支书”的抖音号,把办公室搬到直播间,白天上班,晚上直播带货,最晚的时候直播到晚上十二点,“公司建好以后,我们就只卖自己的产品了。目前我们自己开发的产品有十余种,有了自己的品脾,我们自己就成了代言人!”村党支部书记王扬威自豪地说道。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末梢、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更是增长才干的练兵场。风劲帆正举,中流显本色。以龟山镇为缩影,麻城市打出减负、赋能、增效“组合拳”,持续为基层治理“强基固本”,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