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又一代麻城人,秉承“忠诚勇毅,敢为人先”的麻城精神,勇敢闯荡,奋力拼搏,他们中有政界精英、商业大咖、专家学者、科技达人……他们是麻城新时代的代言人。为深度展示在外麻城人士的创业历程和故土情怀,激励引导本地麻城人创新创业,市委组织部、市工商联、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办【天下麻城人】全媒体访谈栏目,探访在外麻城籍创业人士,展现麻城在外儿女成长和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为家乡人民增添一份前所未有的创业激情和发展动力,为麻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夏桂松:从大山学子到人工智能教授的修炼
夏桂松,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弘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优青获得者,现任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牵头成果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兼任PR、ISPRS等期刊编委、中国图象图形学会遥感图像专委会副主任。
1983年,夏桂松出生在麻城市张家畈镇申家冲村的一个普通农家,自此便与这片土地结下深厚缘分。虽说物质条件有限,可这并没有影响他对知识的渴求。偶尔谈及童年,夏桂松的嘴角总会泛起一抹温柔笑意,轻声说:“小时候,寒暑假几乎没有作业,广阔的田间地头就成了我们玩耍的乐园。不过,心里总会惦记着学习,生怕落下功课,常常四处打听哪儿能找到学习资料,就盼着能多学些知识提升自己。”
岁月流转,夏桂松踏入高中校园,迈进了麻城一中的大门。这所学校历史久、底蕴厚,学习氛围浓,就像一片肥沃的知识土壤。夏桂松置身其中,不断磨炼学习技能,优化思维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知识的更高处迈进。
2001年,夏桂松参加高考,凭借自身努力脱颖而出,考入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那时候,计算机互联网方兴未艾,引起了他对信息领域的兴趣。起初,面对专业知识,他也有懵懂迷茫的时候,但好奇心和求知欲推着他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渐渐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无尽乐趣。课堂内外,他积极学习专业内容,主动了解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前沿领域,还一头扎进去钻研。
2005年本科毕业后,夏桂松选择留在武大深造,攻读电子信息学院信号处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注于高维信号处理研究。随着研究逐步深入,他敏锐捕捉到人工智能领域的蓬勃发展潜力,彼时,这无疑是一片充满挑战与无限机遇的前沿阵地。他一头扎进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与技术研究中,潜心探索其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方面的应用,在学术的荆棘路上砥砺前行。
2007年,为了追寻更广阔的学术天地、提升科研能力,夏桂松决定前往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电信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他接触到世界一流的科研团队和先进理念,置身于应用数学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前沿,师从国际知名学者,潜心钻研,深度参与多个前沿科研项目。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学术上进步很大,还学会从不同文化背景、多元学术视角去剖析问题,为日后科研创新积累了经验。留学期间,他克服语言、文化差异等困难,努力适应新环境。2011年,他顺利获得图像理解方向博士学位,随后又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决策数字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数学和应用系做访问学者,一步一个脚印积累沉淀。
2012年底,带着满腔热忱与学识积淀,夏桂松回到武汉大学,投身于李德仁院士领衔的遥感测绘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英团队。在这里,他找到了科研新方向——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测绘遥感深度融合。带着团队成员踏实苦干,构建基础数据集、开发工具框架、探索新理论和新方法,为遥感图像解译提供有力支持。
2019年,武汉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系,夏桂松积极参与建设。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前沿关键领域,他深耕细作,取得多项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室内场景图像理解、对地观测目标识别、机器人智能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12月16日,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夏桂松被任命为主持工作的副院长。这所学院依托武大多学科优势,聚焦数理基础与数据科学、机器学习与智能科学、智能自然科学、智能社会科学等前沿领域,力求在关键前沿交叉领域取得高水平科研突破。
仅过了一个月左右,2025年1月6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武汉召开,夏桂松团队的“遥感图像智能解译的深度学习方法”项目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构建起了遥感图像智能解译的深度学习理论与方法体系,在对地观测、国防安全、灾害应急、智慧城市等领域广泛应用,推动国际遥感人工智能研究向前发展。
在教学的一方天地里,夏桂松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精心耕耘。讲台上,他主讲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核心课程,凭借扎实专业功底,把复杂的内容通俗易懂地讲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他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技能。同时,他还开设物联网、人工智能导引等拓展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2024级雷军班负责人,夏桂松全身心投入武汉大学“雷军班”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雷军班”别具一格,给学生宽松环境发展兴趣。作为学业导师,他根据学生特点提供个性化指导,带学生参与不同课题,锻炼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助力学生成长。
夏桂松心怀桑梓,真诚说道:“尽管日常工作千头万绪,但每年高考季,我都会留意家乡学生报考武大的情况,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家乡的学子们提供帮助与指导,盼着有更多的家乡孩子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深知人工智能技术对家乡发展有重要意义,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回麻城交流,把知识经验分享给家乡学子和企业,为家乡发展助力。他始终坚信,知识的传递与技术的落地,定能为麻城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当下,AI技术呈燎原之势,迅速且深入地融入社会的各个环节,人工智能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当年,夏桂松作为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学子,心中满是憧憬,怀揣质朴而炽热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凭借着不懈的踏实努力,在求知、科研与教学之路上砥砺奋进。如今,他作为人工智能教授,展望未来前行之路,他更是目光坚定,期待着能让大家领略到更为丰富、多元的AI成果,助力更多人拥抱智能时代的无限可能。
夏宣童:医精于齿、德馨于口的“正畸工匠”
夏宣童,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正畸专家,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中国正畸学会专科会员,擅长儿童及成人错颌畸形矫正、各类错牙颌畸形综合治疗、全隐形无托槽矫正。
1968年,夏宣童出生于麻城市盐田河镇,他的求学之旅充满了艰辛与努力。小学和初中就读于麻城盐田河,那时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他不仅要应对学业的压力,还要为生活琐事操劳。
“我们上学的时候,每周带一瓶腌菜住校,柴火需自己准备,学校的卫生条件很差,因为蒸制条件有限,米饭经常没蒸熟。教室是自建的泥房,在初中的时候,还遭遇过教室梁垮的危险事件,幸运的是校长及时处置,未造成人员伤亡。”夏宣童回忆说。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夏宣童在学习上始终坚持不懈,凭借优异成绩考入黄冈中学,这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高中毕业后,他顺利考入湖北医学院(现武汉大学医学院)口腔专业,开启了他在口腔医学领域的探索之旅。在大学期间,他担任口腔系队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责任感。
大学毕业后,夏宣童进入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正畸专业工作,从此踏上了口腔正畸的专业道路。当时,正畸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较少,固定正畸技术更是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匮乏。然而,他凭借着对专业的热爱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通过不断查阅参考资料、参加学术讲座,积极向同行学习,逐渐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
他回忆起独立完成的第一个正畸病例,至今仍感慨万千。夏宣童介绍:“当时,我按照标准完成矫正后,患者和家长都非常满意,我就让他去交费。结果患者没有付钱就离开了,我还有些纳闷。过了一会儿,患者家属买了一些东西送给我,特意来感谢我,然后再去补交了费用。”患者的感谢让他深刻体会到正畸医生的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他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宣童在正畸领域的名声逐渐传开,吸引了众多麻城老乡前来就诊。自1998年、1999年起,常有麻城患者慕名而来,他最多时一年接待约15位麻城老乡,平均每年也有六七个。他不仅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治疗,还积极为麻城口腔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2007年、2008年麻城多个口腔门诊曾邀请他多点执业,虽因家庭原因当时未能成行,但他始终心系家乡口腔医疗事业的发展。2014年开始,他每月回麻城阳光口腔医院指导四天,致力于培养当地的正畸医生,至今已成功培养了五六个口腔正畸专科医生,有效提升了麻城口腔正畸的医疗水平。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还遇到过许多复杂的正畸案例,其中一位地包天患者的治疗经历尤为典型。这位患者12岁开始治疗,因错过最佳矫正期且家长拒绝手术,治疗难度极大。但夏宣童凭借精湛的技术和耐心,通过矫正器进行长期维持治疗,历经8年,最终患者的面型得到明显改善,家长对治疗结果十分满意。
在专注临床工作的同时,夏宣童也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尤其在儿童早期矫正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深入研究埋伏牙、多生牙等正畸难题,在这些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多年来,夏宣童经常回到麻城,他也亲身见证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交通方面,公路实现村村通,昔日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或柏油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小时候去舅舅家15里的山路,如今车辆可以轻松到达。农村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从瓦房升级为楼房,山上从光秃秃变得郁郁葱葱,到处是青山绿水。人口分布也有了明显改变,山上的居民纷纷迁至镇区,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生活物资购买更加便捷。他对家乡的美食念念不忘,每次回去都会带麻城肉糕给家人,自己也会动手做麻城火烧粑,让家人在武汉也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他还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医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的口腔医疗事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让家乡人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为仁术,必具仁心,夏宣童以专业为笔,勾勒出无数口腔患者对美的向往与自信的轮廓。他坚信,正畸事业带来的成就感来源于患者的改变,他愿化身自信微笑的守护者,坚守着热爱的口腔行业,陪伴患者走过美丽蜕变的人生旅程。
采写: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戴鹏吴雨婷 郭玲 林升 袁朝高 商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