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麻城】第二季——惊蛰之《闻蛙》


诵中华经典,传华夏文明。听《诗韵麻城》,做书香少年。麻城市教育局、麻城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诗韵麻城】第二季,敬请关注!

图片



品诗词之美

《闻蛙》

宋 赵蕃

   惊蛰已数日,

   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

   不必问官私。



悟文化之韵

古诗注释

图片

惊蛰节气已过去数天了,就在这时初次听闻池塘里的蛙声,能够如此喜赏风花雪月,就不必去管官场的名与利了。

诗人介绍

图片

赵蕃,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侨居信州(州治在今江西玉山上饶)。北宋朝散大夫赵旸曾孙,南宋中期著名诗人、学者、理学家。

古诗赏析

图片
《闻蛙》是宋代诗人赵蕃创作的一首惊蛰诗。诗题“闻蛙”直白易懂,“闻”在古诗文中意为“听”,全诗围绕作者初次听闻蛙声时的感触展开。开篇“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生动展现了惊蛰时节的景象:惊蛰节气已过数日,万物正逐步复苏,就在这时,诗人捕捉到了春天的第一声蛙鸣。蛙鸣象征着春天到来、万物复苏,这蛙声让诗人全身心融入大自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此句精准地刻画了诗人在惊蛰时节的心境。当能尽情沉醉于风花雪月的美好景致之中,便不必再去理会官场中的功名利禄。大自然有着抚慰世人浮躁功利之心的力量,这蛙声让诗人瞬间抛开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名利争夺,让心灵暂处于超凡脱俗、一尘不染的意境之中。诗中的“喜”字堪称全诗的灵魂所在,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深切且酣畅地表达出诗人对春日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最为绝妙之处在于藏情于蛙声,藏志于春,藏心于景。诗人借由对蛙声和春日景象的描绘,不仅抒发了对春日的喜爱,更表达了其对自由的向往。

图片


赏节气之魅

惊蛰·节气

图片
惊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 日来临,它标志着春耕的正式开始。此时,农民们开始播种,田间管理工作也步入繁忙阶段。惊蛰一至,气温回暖,春雷轰鸣,雨水增多,那些蛰伏在泥土里、洞穴中的昆虫和动物们也陆续苏醒过来,万物复苏,这也昭示着仲春时节的到来。

在历史上,惊蛰节气曾被称作“启蛰”。《夏小正》中记载:“正月启蛰” 。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一候桃始华:桃花开始绽放。

二候仓庚鸣:也叫黄鹂鸣,是指黄鹂开始鸣叫。

三候鹰化为鸠:古人认为鹰在这种时候会变成鸠,也就是布谷鸟。

惊蛰·习俗

图片
惊蛰有诸多有趣习俗。在广东等地,有“祭白虎化解是非”之举。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之神,惊蛰时会出来觅食。为避灾祸,人们用纸画白虎像,用猪血喂食,借此化解是非与口舌之争。
惊蛰一到,爬虫鼠蚁活跃起来,四处觅食。古时,人们会在惊蛰当日,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用香味驱赶蛇虫鼠蚁和霉味。这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驱赶霉运的“打小人”习俗。

同时,惊蛰气候干燥,人易上火。民间便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因 “梨”与“离”谐音,寓意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与霉运。


嘉宾介绍

老师:李小燕


图片


图片



麻城市第三小学教师,拥有八年一线语文教学经验,担任多年班主任,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秉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善于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感受文字的魅力。


学生:喻星雨


图片
图片


麻城市第三小学四(1)班学生,性格活泼,品学兼优,积极上进,曾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干部”“明雅好少年”。


学生:陈梓艺


图片
图片


麻城市第三小学四(1)班学生,勤奋刻苦,成绩优秀,热爱阅读和打羽毛球,擅长写作,多次被学校评为“学习之星”。

编辑:毕静 丁轲 吴雨婷 汪芬

编审:袁朝高

投稿邮箱:28161334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