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之美,美在血脉相通;城乡之兴,兴在众志成城。从主城区的智慧蝶变到特色乡镇的产业崛起,从传统村落的活化焕新到生态廊道的绿意延展,城乡的每一次蜕变都离不开每个麻城人的共同参与。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市城管执法局和黄冈市生态环境局麻城市分局开设【美丽城乡 你我共建】专栏,全面展现麻城围绕改善人居环境、擦亮城乡颜值大干项目,在做强县城、做特乡镇、做美乡村征程上的生动实践,为“建成中心、建功支点”聚力添彩。
4月初的清晨,薄雾还未完全散去,麻城市龟山镇东垸村的百亩油菜花海已泛起金色波浪。漫山遍野的紫藤萝和杜鹃盛开,无人机在田间穿梭,武汉大学入驻的“新村民”正在和村里老人聊天,不远处的古村文创街内,黄冈师范学院艺术系学生正在布置“中韩文化交流艺术展”。这个曾经藏在深山无人识的村庄,通过构建“党建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蹚出了一条“高校智库输血、龙头企业造血、乡村自我活血”的振兴新路。
党建链:强村公司激活“沉睡资产”
“过去村集体账上资金是几乎为零,现在强村公司账上流动资金100余万元。”东垸村党支部书记刘超伟说道。2021年,东垸村党支部领办成立“麻城市东垸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强村公司,通过“三变改革”整合闲置农房27间、抛荒山林地300余亩,形成资产与市场主体对接。党员先锋队率先将自家老宅改造成样板农家乐,带动27户村民以房屋入股。同时东垸村强村以劳务承包的方式,与运营公司合作,进一步增强强村公司的内生动力。
创新链:校地融合催生“化学反应”
走进由武汉大学与麻城市共建的大别山文旅融合发展研究院,全市2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按照片区及功能定位进行展示,数字大屏中可详细查看传统村落具体内容。村里提出的古建筑保护、农产品深加工等12个技术需求,已被高校团队认领9项。
这种深度协同在“新村民社区”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校村联合推出的“栖凤计划”,9名高校专家被聘为“产业村长”,每个专家带领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驻村实践。武汉传统武术健康科学院院长黄克刚在东垸村成立了“陈氏太极拳”工作室,黄冈师范学院艺术系共建的民俗体验馆,定期组织“舞龙舞狮”民俗表演。更令人欣喜的是“双向育人”机制——村里老篾匠走进研究院,高校导师则在田间开设“乡村讲习所”。
产业链:三产融合绽放“金色效益”
站在信安国融公司投资建设的观景台上俯瞰,油菜花海与音乐草坪相映成趣。乡村咖啡馆内,游客们围炉煮茶品味山水生活,“龟山岩绿”套餐广受游客好评。“我们不仅做‘花海+’,更要做‘产业链+’。”企业负责人介绍道,“东垸村有一百亩“龟山岩绿”高标准茶园,可以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花期旅游带动的民宿、餐饮、研学等业态已创造60个就业岗位”。
产业链的延伸在“乡创文化空间”迸发活力。新村民打造的“冯天瑜先生纪念书房”举办书画艺术展;由信安国融合资成立的电商公司,通过直播带货龟山岩绿、山野菜等农产品,2025年3月接待游客5万人次。
治理链:红色根系滋养“共生生态”
在村口的“党群会客厅”里,一场特殊的联席会议正在进行。武汉大学教授、信安国融党支部代表、新村民党员与东垸村“两委”共同商讨民宿提档升级方案。这种“四方共治”机制,正是东垸村创新治理的缩影。通过组建功能型党小组,将党员嵌入产业链关键环节:村民小组长带队的“银发调解队”化解企地矛盾,青年党员组成的“云端服务队”运营数字平台,妇女党员领衔的“东垸人家”研发农家乐新菜品,提升游客的配套服务。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人才领域。村里推行的“党员人才双培养”工程,将2名致富能手发展为党员,2名返乡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这种“育得出、引得进、留得住”的人才生态,使村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暮色中的东垸村,艺术点亮乡村,古戏台上传来新编采茶调的悠扬旋律。从“空心村”到“网红村”,从“卖资源”到“卖体验”,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诠释着“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当高校的智慧之光、企业的市场之力、乡村的内生之脉在党旗下深度融合,乡村振兴的故事便有了最具生命力的表达。(湖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