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凌晨,本应该忙碌又平静的PCR实验室中,一串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沉默。“高承栎,接指挥部紧急通知,派你和邓世鑫、王彦代表医院前往吉林长春支援,尽快做好夜班工作交接。你们赶紧回家收拾东西,休息一会4点30在医院集合。”电话那头传来负责PCR实验室工作的检验科副主任周光宏的声音。
收到通知后,三人没有多考虑,即刻行动,4点30分准时出现在麻城市人民医院综合楼处。随后,副院长罗登立告诉三人此行的任务,进入气膜实验室开展核酸检验工作。临行前,罗登立叮嘱大家,吉林天气寒冷,在注意防护的同时注意保暖!简短的仪式后,三人立即启程前往武汉火车站,与湖北省医疗队其他队员集合,坐上开往吉林的动车。经过12小时的车程,还未到达目的地,三人小组便接到检验科主任刘传江的慰问短信,刘主任关切的询问行程安排,再次嘱咐一定做好个人防护,争取早日平安归来!
3月18日晚上8点,三人随队抵达长春西站,映入眼帘的是处处的皑皑白雪,不曾消融。寒冷的气温像是在诉说着此刻的形势,还来不及感受北国的风光,三人便随着医疗队入住酒店,正式开启了这段长达43天的抗疫征程。
邓世鑫回忆道,3月19日晚,他们三人与来自各家医院共193人组成的湖北援吉医疗队队友一起,在长春市国际会展中心卸载了几辆货车的实验仪器与医疗物资,并完成了气膜实验室的搭建与实验仪器的安装,熟悉各区操作安排,接受院感防护培训等等,为接下来的核酸检测工作做足准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与同伴们一起在密封的实验室里进行着核酸检测工作,小小的实验室里聚集了一个个埋头认真工作毫不懈怠的检验人,虽然这样日复一日的工作很枯燥繁重,但能在这样的氛围里与伙伴们共同为抗疫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也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在这四十多天封闭闭环的严格管理中,在日复一日与隔离病人标本正面相对中,三人纵使有着高昂的工作热情,也遇到了来自生理或心理的些许麻烦……
王彦想起在吉林的那段日子,仍有很深的感慨。刚到长春,他对于巨大气温差距很不适应。此刻的家乡麻城已入春,脱掉了厚厚的冬装,但从动车下来走在长春市的路上时,一片茫茫,厚厚的积雪铺在路边,凛冽的寒风让人紧紧的裹起自己的衣服,这是他第一次在北方感受这么冷的天气。由于核酸白天采集,送到实验室时,往往都是下午过后,导致核酸检测医疗队天快黑才正式进入工作,长此以往,人都熬成了夜猫子,作息时间也被打乱了。哪怕不上班,晚上十二点多仍丝毫没有睡意。在最后一天的时候,轮到他值班的一组,在熬夜通宵坚持工作十二多个小时,第二天便开始收拾仪器准备撤离,虽然睡眠严重不足,但带着即将凯旋而归的喜悦,大家仍斗志昂扬,为这个奋斗了四十多天的战场划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高承栎说在吉的43天是他人生中最光荣又特殊的一段时光。他在那段时间里也面临着睡眠不足,气候寒冷,工作强度大、时间长的压力。但想着远方的亲人,心中顿时有了安慰。领导经常的来电慰问,也让他颇受感动,让他更加为自己的使命感到光荣,疲惫的身躯也重燃了斗志。期间他还完成了一次特殊的任务,应麻城市卫健局副局长梅峰要求,帮助整理湖北援吉医疗队方舱实验室的工作流程,用于麻城建设方舱实验室借鉴学习。4月9日,麻城疫情发生后,他只能在新闻中关注家乡情况,却不能离开在长春的工作岗位,心中十分焦急。所幸整理的文件已顺利上交,远在北国的他也算贡献了一份力量,让他的心头涌上一股暖流,更加坚定此次长春攻坚战必胜的决心。
在湖北省医疗队共计193人的齐心协力下,43天的时间里共计检测核酸标本70余万管,检测人份达500万余人。4 月14日,吉林省宣布实现疫情防控社会面清零,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开始逐步恢复,4月28日0时,长春开始逐步解封。
白衣执甲护人民,山河无恙携春归。4月29日,他们三人参加完吉林省领导及长春市领导组织的五省欢送仪式后登机返回。在开往机场的大巴上,三人看着街道边,高楼里,不约而同挥舞着小红旗的吉林市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在吉的43天,他们从未抛头露面的出现在吉林人民的视野里,但吉林人民却一直记得这些幕后英雄。作为麻城市人民医院年轻的一代,他们在这段2000多公里的征途中,成长了许多,也坚定了许多,带着锦旗返回医院的那一刻,更加坚定了他们三人抗疫的信心,力争在麻城市人民医院的光荣谱上记上属于自己的一笔。(高承栎、王彦、 邓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