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之家】别了,我的“扎西德勒”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着力打造健康麻城、幸福麻城,市妇幼保健院与麻城发布公众号联合开设【妇幼之家】专栏,敬请关注!

前言:李俊茹,麻城市妇幼保健院妇外科副护士长。今年8月,西藏疫情爆发,在市卫健局征召医务人员援藏时,李俊茹主动请战并有幸成为援藏医务人员。在两个月时间里,李俊茹克服高原反应,以良好的医技,优质的服务尽职尽责为藏民做好医疗服务工作,用她的爱心和耐心、细心赢得大家的认可,为麻城卫健系统赢得荣誉。下面是医院宣传科余刚为她整理的援藏心得。

别了,我的“扎西德勒”

无数次憧憬着约上三两好友,或陪同家人,坐上火车去拉萨,看那蓝天白云下神奇的布达拉宫,盛开在雪山下的格桑花,戴上洁白的哈达同藏族朋友跳起热烈的雪山朗玛,喝下香浓的青稞酒.....

却从来没有想到,我会以这种方式感受我的“扎西德勒”!

8月的麻城骄阳似火,23日晚上9点,刚下班回到家,科室群里护士长发出紧急通知:麻城将组建援藏小组,我院需选派一名护士支援西藏。我之前了解到,西藏正遭遇来自奥密克戎毒株第六次变异的凶猛疫情。看到消息,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因为我有过2020年参与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救治的经验。

经过医院和卫健局综合考核,我有幸成为湖北援藏医疗队的一名队员。经过短期培训,8月26日一早,带着领导同事的嘱托和亲人的叮咛,我和麻城五名援藏队员一起跨越3000多公里,踏上了援藏旅程。

我们湖北援藏队伍一共103名医务人员,在一声声“扎西德勒”的祝福声中,身披洁白的哈达走下飞机。一下飞机很多人陆续出现头晕缺氧情况。我正在庆幸自己年轻,体质好,应该不会出现高原反应的时候,一个毫无前兆的恶心,让我翻江倒海地狂吐,仿佛要将我肠胃都吐出来一般。尽管我已经做好高原反应的心理准备,但高原空气稀薄,缺氧让我头痛到炸裂的痛苦远比想象的难受得多。

经过短暂的高原反应适应期,我们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开始救治工作。

这里的疫情已经让本不充足的医务人员体力严重透支。藏二医院的医护除去方舱和各救治医院的人员,整个医院剩余不足80人。而我们整个病区也只有一个藏族医生在值班。如果说强体力超负荷的工作是定点救治医院的日常,那么在这里言语不通、工作环境陌生、医护人员匮乏缺少带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障碍。

在西藏二院医护紧密的配合下,我们很快熟悉了医护系统的操作以及当地医疗救援工作的流程。西藏的气温昼夜温差极大,早晚穿棉衣,午间得穿衬衣。有时候我们早上进病区,中午出来时早已被棉衣和防护服捂得透湿,而更换床单位、输液治疗、环境消杀这些平时最简单不过的工作也变得尤为艰难。

我们每天两人一组,最忙的时候一人负责一层最高峰五十多人的病患的护理及勤杂工作,一次4个小时。高原氧气稀薄,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口罩,测量生命体征、采核酸、抽血、消杀……这些熟记于心的繁杂工作让我们感觉像爬山一样行动笨拙迟缓,常常感觉气喘吁吁,心慌气短。

由于西藏是高海拔地区,低压低氧,因此,这边先心病和肺动脉高压、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病患不仅感染病毒更合并着一些基础病。护理结束,我极尽耐心地比划着想要去告诉他们的注意事项,许多藏民听不懂普通话,我便一次次连比带划地重复着,希望他们能听懂我的意思。有时候,说得嗓子发干发痒,也不知他们是否听懂,朴实的藏民满脸含笑,只对我说“扎西德勒”。

有人说,西藏是个缺氧而不却信仰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每天早晚都诵读经文。刚来的几天,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习俗,我们按时间为他们进行送餐、治疗时,发现他们有的在病床上朝拜,有的边走边诵经,很是虔诚。为尊敬他们的信仰,我们静静地等着他们诵完经文,再进行日常护理。有时候,会将工作时间延长1、2个小时,也没有任何怨言。

高原缺氧、心悸、睡眠不足,让我们常常感到体力不支。记得一次难熬的N班(5-9点),不到三点我便起床,凌晨4点寒风凛冽,夜静得可怕。我裹着一身棉衣去接班。当天我们负责的二楼病区有接近40人,需要为这些病人测量生命体征、采核酸、抽血、送饭……当我采集到第20个一个三岁孩子的血液时,由于小孩不配合,抽到第三管的时候血管破了,需要重新采集。小孩开始强烈地抵触,哭闹。孩子父亲有些手足无措,无法协助完成抽血。我正想呼叫同伴过来帮忙,一扭头却发现她已经由于低血糖蜷缩在病房外的墙角处。我一边呼叫一边朝她奔去,听到喊声的她没等我走过去已缓缓的站起来,她用手撑着墙费力地说道:没事,我可以的。她慢慢地走过去,拿起针管,在我的协助下,完成孩子的抽血。那一刹那,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为我们这一群不负荣光的白衣天使而动容。孩子父亲伸出大拇指说道“扎西德勒”。

我在这里听到最多的是“扎西德勒”。当我将我们分来的饼干、水果,或者他们需要的生活用品一次次带到病房分给大家的时候,质朴的藏族同胞会伸出大拇指“扎西德勒”;当我将饭菜送到他们手上,他们会说“扎西德勒”;当我担心病人会感冒,为他们盖上一床棉被时,他们会说“扎西德勒”;当我行走于每个病房为他们进行治疗的时候,他们会“扎西德勒;当我一整晚的守候在一位八十多老人身边为他物理降温的时候,他们会说“扎西德勒”......在这里,淳朴的藏民会将他们的哈达屁在你的肩上,给你最深深的鞠躬,还把他们喜欢吃的的糌粑送到你手上想让你品尝(虽然我一再表示我们不能同食)。我们再不用比划着跟他们费力地交流了,年轻的病人自动当起了翻译。他们许多人会说“谢谢”了。而我,早已习惯那句“扎西德勒”来回应他们。

我们就像一家人,在病区里互相支持着,牵挂着。虽然我时常觉得胸闷、耳鸣,心悸和疲乏劳累,但每次听到那句“扎西德勒”,仿佛被注入一股力量,我便会重新焕发工作热情。

令人感动的是有时候因为人手不够,做完基本工作,会延迟送餐和治疗时间,这里的病人从来不会埋怨,更不会找我们麻烦,在他们清澈的眼睛里满是信任和感激。

中秋节是我在西藏的第一个节日。我们医疗组举行了小小的联欢会。大家一起吃着月饼,唱着《八月十五月儿明》的歌曲。那一天,刚好我夜班。我把我的月饼分给病友,我看到藏民们纯净的眼睛犹如月亮般清澈明亮。在一片“扎西德勒”的祝福声中,我的思绪飞到家乡。当我回到生活区打开手机,满满的都是来自家乡的亲人们的祝福!一时间,我百感交集,泪水夺眶而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让我读懂了真正的含义:中秋月明,战胜疫情是团圆,心在一起也是团圆。

国庆节那天,我们手握国旗,在海拔3650米的拉萨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唱着唱着,我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时代的豪迈感!祖国,你听到了吗?这是对中华盛世的吟唱;这是汉藏人民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吟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筑平安健康中国梦的吟唱。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与藏二医院医护人员并肩作战,互相交流,用责任和担当为藏族同胞筑牢疫情防线。在人员短缺的情况下,我们黄冈医疗队负责内科楼四病区的救援工作先后接诊2万多病人,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获得了“拉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援助医疗队员”荣誉称号。麻城援藏人员无一人感染。

为期60天的援藏工作结束了,由于疫情原因,离藏前,我们只能在布达拉宫广场停留片刻进行拍照留念。临行前,得知我将离藏的病友们要将他们的哈达送给我,藏族大妈非要将她的满满一袋糌粑塞给我,我对他们说,我不能带出去任何东西,等疫情结束,我还会来西藏,我会就着那糌粑喝一口青稞酒,去看我心仪的松措景区,雪山下的格桑花.......

鄂藏一家亲,齐心战疫情!我庆幸在最美好的年华和西藏人民一起攻克时艰!“扎西德勒”,藏语寓意着吉祥美好!我也相信,疫情过后这座“日光之城”一定会重燃昨日光彩,西藏人民一定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变得更加美好光明、和谐祥和、健康平安,富足久安!

10月的西藏已经白雪皑皑,带着西藏人民的真诚质朴,我将返回家乡。在一片“扎西德勒”的祝福声中,我心中满是不舍与感动,看着雄伟的布达拉宫,我对拉萨说:“别了,我的扎西德勒!我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