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麻城“大白”闻“疫”而动,向险而行,勇于担当,逆向出征,奋战在抗疫的最前线,加班加点,挑灯夜战,与疫情赛跑,抢时间、拼速度,分秒必争只为及时追溯疫情根源,及时封控、及时转运、及时阻断疫情传播渠道,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闻令而动采样队
10月30日,南湖办事处卫生院院长鲍绍林在工作群下发核酸采集任务通知后,干部职工纷纷报名,并第一时间赶往集合点。班子成员带队,在现场分组、调配,迅速进入采集现场开始工作。在紧张的工作中,大家甚至感受不到任务结束后早已到了第二天清晨六点。也是从这一天开始,他们开始了病毒“阻击战”。
有召必出,出即能战。经常是前一晚还出过任务的同志们,还来不及休息,第二天接着参与全员采样任务,他们不分昼夜,从城区到乡村,时时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也在保护每名接触的群众,即使在深夜里冻的瑟瑟发抖,又在白日里闷热的防护服里呼吸不畅,也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退缩。
在业务院长李继刚的带领下,核酸采集工作由大规模人群户外采样,转战到入户上门采集,这需要医护随身携带核酸采样管、咽拭子、消毒液、标本密封袋等采样工具,入户队员需要身背好几袋采样工具,大家自嘲是丐帮的“二袋长老”、“三袋长老”。由于社区、村组分散,需要一家一户地跑,山路崎岖,身上挂着沉重的“百宝袋”,经常累得气喘吁吁,但为了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累了也只会稍微停下休息几秒钟又继续前进。
一根根小小的棉签,背后承载的是核酸采样团队全部的付出。从清晨到黄昏,从午夜到破晓,一个个坚毅的身影穿梭在小区、村头、居民家门口,不时听到一些让人暖心的话语:“每天这么早,你们真是辛苦了!”那一刻,他们仿佛有神来之力,多日的疲劳烟消云散。
截止到11月10日,南湖卫生院全院抽调参与外出核酸采样200余人次,北站参与落地检30余人次,每天便民点至少4人,共采集近20000余份核酸标本。
幕后英雄流调队
这里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穿上防护服、带上防护面屏,出征在密接对象的家中,脱掉防护服后还要回到办公桌前撰写流调报告,他们十分重要却隐藏在“幕后”,这支队伍就是流调队。
他们24小时待命,接到任务时,立即吹响集结号,赶赴“战场”。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提出的“战时状态,不眠不休”总要求,他们时刻准备着,随时接得上、做得细、找得准,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方法,及时开展流调工作,与时间赛跑。
流调队负责的工作,包括排查、核实密接行程轨迹,判定次密接人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引发疫情传播的环节。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流调队总是在深夜接到紧急任务,经常鏖战到天明。
“在流调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感染人员身份各异,需要以足够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帮助引导流调对象回忆行程轨迹,排查出所有次密接人员,获取身份信息从而落实管控措施。我们还经常要安抚被流调人员及其家属的情绪,解答相关防疫政策,尽量做到有问必答,还要协调满足他们的生活物资等需求。”作为流调队其中一员,副院长罗建宏说。
“经常半夜流调,部分群众以为是诈骗电话,说话很难听,甚至直接挂断电话。顾不上那么多,电话挂断了等会儿再重新打,千方百计也要完成流调任务。”流调队员、副院长张金元说,流调工作具有紧急性,早一分钟排查出结果,就能早一分钟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
南湖卫生院共有流调队伍5支、队员15人,他们虽不被大众看见,但他们肩负的责任丝毫不减。他们分秒必争,寻踪觅迹,在幕后默默作奉献。在抗“疫”战线,他们也是默默战斗的主力军!
中坚力量消杀转运隔离队
零点时分,当大多数人在睡梦中时,转运司机已经开启了新一天。他很多时候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有时刚刚完成上一车转运的任务,下一车转运任务的电话铃声就马上响起,又要立刻进入“战时”状态。他在背后默默坚守,24小时随时待命,用实际行动构筑起疫情防控的闭环防线,他就是南湖卫生院救护车司机王力强。
在转运过程中,穿着防护服开车,对司机来说又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全身被包裹的密不透风,行动十分不方便,防护面罩容易受到鼻孔的潮气影响而起雾,特别是在晚上驾驶车辆过程中容易看不清道路,这些都给他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但他最终凭着丰富的驾驶经验一一化解。
每趟转送任务下来,为了避免交叉感染,都要及时、严格地按照要求对救护车辆进行消毒。这时候 “消杀”卫士就派上了大用场,青年医生熊明鼎长期坚守在车辆消杀队伍中。连续工作几个小时下来,他的额头、脸上经常被防护面罩勒出了深深的印痕,双手被手套捂的满是褶皱,但他没有一句抱怨,不言一句辛苦。
南湖办事处卫生院还承担着两个隔离酒店接收新进隔离人员、核酸采样、统计隔离人员生活需求等任务,医护人员经常从下午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短暂休息后又继续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为众人抱薪者,必为人民守护。南湖卫生院的白衣天使们响应“党员站出来、冲上去”,秉持“医病、医人、医心”职责精神,“穿了这身白衣,就要扮演好它的角色”。他们家中也有年迈不便的父母,也有初三、高三的学子在家上网课,他们排除万难,全力以赴,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江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