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初心使命,坚定文化自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麻城市委宣传部、市纪委监委、市审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面向全市举办麻城市“家风家教”征文大赛活动,麻城发布特开设【家风家教征文】专栏,刊登优秀征文作品,敬请关注!
榜 样
作者:夏桂芬
六七十年代,在麻城木子店与罗田胜利交界处的殷家园一带,曾流传着这么一则故事:
一个隆冬的黑夜,乡村卫生所的叶医生窗外,突然响起一阵男子急促的呼叫声。被惊醒美梦的叶医生,一骨碌爬出暖和的被窝,快速地穿好衣服,敏捷地挂上出诊箱,同来人一道扎进寒风呼啸的夜幕,赶去为他即将临盆的老婆接生。
因为胎位不正,叶医生费了老大的劲儿,才将胎儿顺利接出。望着疲惫不堪的叶医生,男人为表感谢,特意炒了一锅香喷喷的花生让她带上。叶医生见男人家徒四壁,没忍心收取“出诊费”,让男人还是打着火把,连夜将她送回诊所。
第二天起床后,同事们向叶医生打听昨晚出诊的情况,她这才想起那包花生来。当她打开袋子,准备将花生分给大伙儿吃时,却发现里面装的全是沙石。大家好生奇怪,让她仔细回忆一下当时的细节。叶医生若有所思地打开出诊箱,发现少了一把止血钳。一位年青力壮的同事,自告奋勇地答应随她一道去找。
凭着印象,叶医生寻到了昨晚出诊的地方,蹊跷的是,那里只有一座孤坟,压根儿就没房屋。而她的那把止血钳,此时正静静躺在坟前。叶医生拾起止血钳,发现昨晚沾在上面的鲜红血迹,现在竟然全都变成了绿色的浆汁……
关于这个故事,虽有不同版本,但大意只有一个:叶医生由于德艺两馨,连“鬼”都信她。
有段时间,我常常被人莫名其妙地截住,他们神秘兮兮地向我求证故事的真假。没办法,回到家,我只能硬着头皮问母亲——谁叫她是故事里的叶医生呢?
母亲告诉我,故事是别人编的,但只要做好了“人”,连“鬼”都会尊重你!她说这话时,我还少不更事。若干年后,随着年纪渐长,阅历增多,我终于逐渐领会了这句话的深意。事实上,母亲用她的身体力行,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在她已然离去的这个红尘俗世里,努力坚守着一颗正直向善的心。
母亲是麻城卫校最早的毕业生,她的同班同学里,出过两任市卫生局长,她却始终扎根于基层,直到退休。有好心人劝她去“活动活动”,设法调进城里上班。可她说,她忘不了当年村民送她上卫校时,羊肠小路上排列的长队(有送嫁的队伍那么长),也忘不了身边那些因难产丧命的妇女。在医疗条件异常艰苦的农村,没有化验,没有B超,她凭着一只简易的木质听筒,用一双娴熟回春的手,挽救了多名难产的产妇,让好些濒临险境的婴儿平安降生。由于技术过硬,除了本地,还有张家畈和罗田等地的病人,也常常慕名前来。
对于求诊者,母亲几乎是来者不拒。父亲的工作忙,奶奶的精力又有限,所以母亲有时会带着我们一块儿出诊。
在一次下乡时,我无意中见识了母亲霸气的一面,因为少见,所以印象特别深刻。那天,一位高大的男子请母亲去家中为老婆接生。母亲带着年幼的我一道前往。男人将母亲带进侧房后,一位年长的奶奶陪我在堂屋玩。不知过了多久,侧房里终于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不一会儿,房门打开,母亲拎着手套走了出来。当得知自己的儿媳又生下一个丫头时,那奶奶马上拉长了脸,对着房里的儿媳指桑骂槐起来。那男人也在一旁哀声叹气,用脚重重地踢着木盆,把盆里的水溅得满地。
床上的女人脸色苍白,正一个劲儿地抹眼泪。母亲见状,一把拽过男子,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命令道:赶紧去给媳妇倒杯热糖水,用热毛巾给她擦擦手脸!男子迟疑了一下,悻悻照办了。见女子情绪稍微平复,母亲轻掩好房门,将那对母子生硬地叫到门外,当即向他俩发了连珠炮:病人流了那么多血,虚成那样,你们还嫌东嫌西的,你们还是她的亲人吗?生男生女,是她决定得了?女孩就不是人?母亲的声音不大,但眼神犀利无比。她的咄咄逼人,让那高个子男人迅速矮了下去,他像小学生一样羞愧地低下了头。在此之前,母亲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谦和温柔的,他们显然没有料到她有这么强悍的一面。年长的奶奶讪讪地退进厨房,为产妇和我们下了一锅面条。在给儿媳盛面条时,那奶奶讨好地告诉母亲,她在儿媳的碗里多放了两只荷包蛋。母亲说:那是你自家的儿媳,不用做给外人看。满月的时候我要过来给她体检,你们若是真的把她照顾好了,她自然恢复得快,奶水也足,以后没准儿还能生下男孩来。望着那对诺诺连声的母子,我觉得此刻的母亲威武极了,同时暗想,长大后,我也要做这样神气的医生。
不过,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是很骨感。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想要时刻守住初心,确实很难。
母亲去世一年后,我踏上了南行的寻梦之旅。同样是行医,坐诊的地方不同,遵从的章法自然也不同。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我既不想出局,又不愿违背初心,身心饱受煎熬,体重很快就降到了两位数。
一天,我和医助正为当月的业绩发愁,导医领来了一名女性患者。这位杨姓患者三十出头,面容姣好,打扮时尚,但神情相当傲慢。坐下后,问诊不到三句,她就开始不耐烦了。冷不丁地,她起身掏出几沓钱,直接撂在医助的面前,并转身粗鲁地问我:你就明白地告诉我,能不能让我怀孕?要多少钱?不够的话,我可以再加!面对她的无礼,一旁的医助偷偷给我递眼色。我暗自调理了一下气息,微笑地迎上她的目光,用一种很轻快的语气对她说:再多的钱,我也没有办法让你怀孕,因为我不是“男”的呀?患者愣了一下,慢慢坐回位子,人也随着放松开来。
在后来的接诊中,杨某陆续向我道出部分实情:她与一个已婚男人同居了十来年,男人很有钱,有两个女孩,没有儿子。最近男人承诺,如果她能给他生个儿子,他就离婚娶她。所以,她现在迫不及待地想生个男孩……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我发现杨某并没想象中那么厚颜无耻。她三岁那年,父亲于一场车祸中丧生,为了分担家庭压力,年纪不大的她只身来到这座城市,她对母亲很孝敬,经常寄钱回家。因为跟那男人不清不楚的关系,她敏感而自卑,执固又偏激。也许是没有什么朋友,也许是感觉我很亲切,杨某越来越相信我了。我不管给她做什么检查,开多大的治疗单,她都很爽快地交钱。有些检查其实是可做可不做的,有些治疗事实上是重复的,但出于业绩考虑,我统统都给她安排上了。有时也纠结:母亲如果在天有灵,肯定会责怪我的。但回头一想,杨某要是遇上别的医生,说不定花钱更多;再说,谁让她给人家做小三呢?对小三下手狠一点,母亲应该也能原谅吧?这样一想,也就心安了。
随着治疗的跟进,以及不断地复诊,杨某怀孕的机率越来越大了。然而这时候,我却突然变得犹疑起来。
因为最近一次与杨某闲聊时,我了解到,男人给她的承诺,是在某次醉酒后讲的。再问细节,又得知:男人自从知道杨某在治疗不孕不育后,非但不支持,反而对她冷淡了许多。以局外人的眼光,我能明了事情的真相:男子绝不会跟杨某结婚,哪怕杨某为他生下儿子!果真如此,杨某现在进行的治疗还有啥意义?私下里,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医助。医助说,管她呢,我们只负责让她多花钱,治好她的病;至于她今后落个啥下场,根本就不关我们的事。
医助的话不无道理,但看到杨某那么信任我,我不想继续旁观下去,我想冒险去“点醒”这个可怜的女子。想到她的敏感与固执,我的头皮不由阵阵发麻。我该找一个怎样的契入点,才能顺利说服她呢?潜意识里,我又想起了母亲。如果是她,她会跟杨某怎么讲?经过再三考虑,我决计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好好跟杨某谈谈。
不知不觉中,我的诱导渐渐起效了。杨某终于开始正视自己这段极不光彩的恋情来,她反思着人们对她的评价,自己的偏执,以及男人的日益疏远,特别是母亲三番五次召唤她回家的苦心。她憔悴了,姣好的面庞一夜之间突然冒出了许多的细纹。我心痛她,开导她,鼓励她告别过去,勇敢地去迎接新的未来。在医助讶异的目光中,我果断终止了对杨某的治疗,并直白地告诉她:你不用再治疗了,好好地去谈个朋友结婚,肯定会怀孕的。
日子在忙碌中飞逝,转眼半年就过去了。一天上午,我刚走进诊室,就发现屋里闹哄哄地站着好些人,还没待我细看,就被人迎面一把抱住。低头一瞧,居然是许久未见的杨某。她身形有些发福,面色红润,抱着我又哭又笑。一位俊朗的青年手捧一面锦旗,笑吟吟地望着我。青年男子的身侧,还罕见地屹立着经营院长和主任。院长把手一挥,立马有人将锦旗挂了起来,鲜红的锦旗上赫然写着一行镏金的大字:“医德暖人心,好运送好孕”。望着眼前的一切,我似乎有些明白了。
旁人散尽后,杨某给我讲了这半年来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她听了我的劝告,忍痛离开了有妇之夫,还向早先青梅竹马的男友坦陈了一切。男友仍然深爱着她,他从家乡毅然来到这座城市,找了一份工作与她相守。不久前,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男友高兴地告诉了双方家长,准备带她回老家结婚。临行前,她俩觉得必须来医院当面感谢我。“我之前瞒着那男人也看过不孕,花了近十万块,还没看好;你用了不到一半的钱,就让我怀孕了,我真的很感激你!”杨某诚恳地对我说,那有妇之夫的老婆曾多次咒她,说她是“缠人的死鬼”。她没想到,我不仅治好了她身体上的病,还治好了她心里头的病,让她从之前的“鬼”,变成了堂堂正正的人。
我前脚送走杨某,后脚就被“请”进了院长办公室。院长告诉我,我的业绩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一直保持着“零投诉”,这非常难得。为免去我的后顾之忧,医院决定破例提高我的保底工资。“会做业绩的医生大把大把;但我们更欣赏那种面对高提成,却仍然选择做好口碑的医生。”院长最后这么跟我说。
后来,我到过不同的城市,坐诊过不同的医院,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各式各样的诱惑,我总是秉承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努力让自己保持着一颗正直向善的心。母亲早就给我做好了榜样,我不能辜负她的教诲。我希望自己也能做一位,连“鬼”都想尊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