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一年一收为一年两收,农业农村部在麻城市夫子河镇推广双季薯种植新模式,通过甘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突破,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林参加现场移栽考察活动。
双季甘薯是指在同一地块实现春、秋两季连续种植,实现"一年两收"。受困于机械化和品种两大难题,甘薯移栽、收获环节需人工作业,工作量大,时间长。加上传统品种生育期在130天左右,两季种植需间隔30天以上,不足以同步完成上一季的采收和下一季的移栽工作。
麻城市夫子河镇蔡河村泰丰家庭农场负责人蔡冠豪介绍,传统的红薯种植需要大量的人工,从整地、起垄到采收,每亩需要大概20个人工,成本用得相当大。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发的自动移栽机,打破了以往甘薯只能人工移栽的历史,将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作业效率是人工的2倍以上。薯苗茎尖收获机可高效采收薯尖,相比人工采收每亩节省成本200元,为甘薯种植高效种植采收提供了解决方案。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胡良龙介绍 ,今年这几款农机在研发上继续迭代,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采收机进行升级,让无人化作业性能更加先进,在移栽机上用算法模型解决移栽过程中的漏苗问题。这些装备的综合应用能够推动甘薯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湖北省是国家甘薯种植重要区域,此次将机械化操作和湖北省的红薯品种栽培模式相结合,解决了湖北省甘薯生产机械化问题。
科技赋能春耕生产,为双季薯种植技术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麻城市农业机械推广站站长张登波说:“以前红薯每年一季是两万多亩,新农机和新品种给双季薯模式带来了契机。我们计划在麻城地区推广种植双季薯5万亩,在近1年内让甘薯机械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把麻城甘薯基地建成全国的全程机械化示范试验区。”
除了农机,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研发的 "鄂薯17号" 也为品种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该品种全生育期仅90天,比传统品种缩短30天,且在产量、口感、抗病性方面均达优质水平,接连攻克农机、品种两大难关。今年,湖北首次大规模推广双季薯种植模式,面积超过10万亩,计划建设3个万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打造甘薯育苗、种植、加工和电商物流的全流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