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行时】优秀改革信息汇编(四)

图片


麻城市:党群联动聚合力优化服务强治理


近年来,麻城市牢牢把握共同缔造试点县市机遇,坚持以服务促治理、以治理优服务,不断健全服务体系、建强服务队伍、创新服务机制、夯实服务平台,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服务体系


图片


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强化县、镇、村3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政务服务向村、组延伸。依托农村党群服务中心、闲置房屋等场地,因地制宜打造村组便民服务点、综治中心等便民服务场所,推动53个村级服务事项和319个网办事项一站式办理。


健全群团服务体系。推动群团组织建设在村、服务延伸到组,积极开展资源、平台、服务、文化、关爱“五进塆组”活动。今年以来,团市委将“青年服务大篷车”开进乡村,开展体育课堂、手工DIY、爱心义剪等活动163场次;市妇联通过“一家一会一队一地一站一院”载体,开展留守关爱、巾帼宣讲、文艺汇演等活动171场次。


建立互助服务体系。建设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互助服务体系,明确关爱老弱病残、调解矛盾纠纷、助力就业致富等内容的“服务六件事”。推动邻里助幼、邻里助教、邻里助医、邻里助老、邻里助困,构建互助共享服务圈。


建强服务队伍


图片


党员带头当示范。积极推行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发展一批服务群众的网办员、帮办代办员,在“家门口”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聚焦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办事不便问题,组织帮办代办员、市场主体上门服务,第一时间为群众排忧解难,实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门”。


群众参与做志愿。遵循“不限人数、人人能当”的原则,按照“政治可靠、遵纪守法、热心公益、办事公道”的要求,引导一大批群众威信高、责任心强、文化程度高的退役军人、种植大户、致富能手参与志愿服务队伍,全市已组建志愿服务队伍732支。


培训提能强质效。定期组织镇、村两级帮办代办员开展业务培训,不定期实地督办指导,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定期组织评选“麻城好人”“优秀帮代办员”,弘扬社会正能量。今年以来,全市已组织开展2期“麻城好人”评选,白海滨、潘启德等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不断传递,在全市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创新服务机制


图片


创新结对联户制。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包联社区机制,实行党员一联十户制,探索“线上码上办+线下党员办”的“双办”服务模式。全市5000余个塆组(小区)党支部(党小组)2.8万名党员共计联系帮扶17.3万户群众。


创新服务评价制。健全“12345”“好差评”“办不成事窗口”等评价机制,建立完善“在线评价+现场评价+抽查评价+电话回访评价”等评价体系,提高基层群众对下沉服务的评价考核权重,让群众有真正的评价权,以评价为导向,推动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创新积分服务制。坚持“有时间做志愿服务、有困难找志愿服务”的理念,通过志愿服务得积分、设立积分超市等方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公共环境维护、邻里矛盾调解、困难群众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全市19个乡镇(街道)已全面落实积分服务制。


创新呼叫服务制。搭建信息化快速响应平台,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已初步实现群众一键呼叫、平台即时响应、组长迅速就到。黄土岗镇张家墩村自实行一键呼叫机制以来,帮助特殊群体解决购药难、出行难等实际问题326个,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夯实服务平台


图片


建综合服务社,延伸服务触角。结合供销社改革机遇,在人口较多的村民小组,依托村集体闲置空房、“红星之家”等阵地平台,建立集政务、村务、商务等“多务合一”综合服务社,不断完善综合超市、农资购销、帮办代办、寄递物流等功能,满足群众需求。全省首家—龟山镇西埠冲村综合服务社,已成为周边群众咵天说事、快捷办事、民主议事的共享空间。


建完整社区,补齐服务短板。深入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扎实推进“五小服务”(小食堂、小理发店、小商店、小修理店、小缝纫店)“七心服务”(暖心卫生室、放心童乐园、爱心小超市、安心健身房、开心棋牌室、贴心护理间、孝心食堂)等基础设施和功能补短板行动,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今年以来,全市新建幸福食堂13家,菜品价格普遍为1元/两左右、实惠可口,深受老年人欢迎。


建线上平台,提升服务质效。开发“麻城码上办”微信小程序,收集、反馈44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办理信息,建立“群众点单—后台派单—相关部门干部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运行模块。群众可随时在小程序上点单发布需办理事项,相关部门及时接单办理,试运行5个月以来,已办理政务服务事项2.1万件,无一差评。



麻城市: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激活创业创富新动能


近年来,麻城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聚焦资源禀赋优势,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群众持续增收关键,通过增强联农带农能力、完善联农带农方式、强化联农带农保障,激活了创业创富发展新动能。


增强联农带农能力


图片


培优育强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实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加大龙头企业进规培育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全产业链开发,开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扶贫车间、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质量提升行动,启动农民专业示范社“五级联创”和示范家庭农场“四级联创”,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入社率不断攀升。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园区。按照“1+N”模式,加快推进大别山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园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坚持“一镇一特色、一产业一市场”,推进菊花、蔬菜、油茶、板栗等特色农产品主产乡镇建设专业园区,支持各乡镇立足资源禀赋建设一批“小而活”的园区。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广“村集体+”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村集体领办农民合作社,集中利用土地、劳动力和农业机械设备等资源,探索多渠道资金筹集方式,有偿收购盘活闲置农房、宅基地,拓展集体土地入市路径。实现了90%村集体都有产业特色,65%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1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


选准培育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等载体平台聚人才、促合作的作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依托各类培训平台,加强村“两委”干部、在外能人、返乡大学生等人员联农带农富农能力建设。深入实施“三乡工程”,吸引一批能人回乡,参与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培育,让联农带农、为农富农成为共识。今年全市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200人次以上。


完善联农带农方式


图片


产业发展带动一批。围绕“菊花、蔬菜、油茶”等特色产业,通过产品代销、代种代养、技术培训、品种改良、社会化服务、土地流转等方式,推广“托管式”“订单式”经营模式,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联动发展,帮助农户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增加经营性收入。


就业创业带动一批。依托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农村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培育劳务品牌,增加就业岗位,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引导企业优先留用农村劳动力,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发展乡村多业态,持续壮大乡村农文旅产业,提高就业承载力;统筹运用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提高农户工资性收入。


资产收益带动一批。引导支持农户以资金、土地、房屋、自有设备等资产入股经营主体,发展企农契约型、利益分红型、股份合作型合作模式,推广联强农牧合作社经营模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固定租金+企业就业+农民养老金”“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户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督促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户财产性收入。


强化联农带农保障





延伸产业链。坚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做好“土特产”文章。按照全产业链发展要求,推动重点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着力发展优质粮油、菊花、油茶、板栗、蔬菜、水产等重点农业产业链。围绕主导产业,依托传统村落、秀美乡村、康养农场等载体,打造特色民宿、特色餐饮、旅游购物、休闲农业、自然教育等新业态。


提升价值链。按照“公共品牌+特色产业行业品牌+新型主体自有品牌”的矩阵式品牌运营模式,重点打造“麻城福白菊”“麻城辣椒”等一批精品品牌,推进麻城福白菊载入《中国药典》。着力推进特色优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品牌化营销、绿色高质发展,提档升级特色产业体系、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服务链。构建物流大通道,融合产地物流、仓储物流、冷链物流、寄递物流、航空物流,形成市建中心、镇设站、村布点的三级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破解制度和政策瓶颈,持续创新开发涉农金融产品,围绕特色产业、加工园区、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帮扶重点村等,积极推广“惠农贷”“供销合作贷”等特色贷款品种。


深化改革链。以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前提,不断挖掘释放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效能。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农户资源互换并地、承包地“确权不确地”等方式,推进“小田变大田”。推广综合种养、一种双收、一菜多用等绿色高效模式,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有机统一。

来源:《麻城市:党群联动聚合力优化服务强治理》发布于黄冈党旗红2023年10月23日。《麻城市: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激活创业创富新动能》发布于黄冈党旗红2023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