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元旦里的传统文化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

旦,谓“日”;

“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元旦由来

图片




图片

       

在中国古代,元旦指夏历(农历、阴历)岁首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在西方和中国现代,元旦指公元纪年每年的岁首第一天。自公历传入中国,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


据传说,中国的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4000多年前,尧天子在位时勤政爱民,深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其子无才,他没把“天子”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后来舜把帝位传给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元旦。


图片

图片

图片

元旦改日

图片

       

元旦在我国古代,指的就是农历大年初一,也就是春节这一天。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大力推行西方文化,就连日历也改了。1912年,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于是下令停止使用农历,改用西方国家通行的公元纪年,也就是公历。




图片


从1912年开始,中国正式开始庆祝元旦。但农历元旦,是中国已经延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一开始人们并不买账,但随着国民政府规定在元旦期间放假,涉及到政府、官员、学校、商家等等,元旦开始被人们认同起来,并逐渐在民间推广开来。但同时农历的元旦,也改名叫“春节”了。就这样元旦和春节都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中国的两大节日。


图片

图片

图片

元旦饮食习俗

图片


中国古代元旦饮食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táng)、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桃汤、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






椒柏酒








图片


椒柏酒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经出现。椒是花椒,古人说椒是玉衡星之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


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描绘了元旦朝贺受到赏赐椒柏酒的喜悦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一诗,以“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之句,表达以健康长寿之身服务万年天子的愿望。


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







桃汤








图片


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古人以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故饮之。







胶牙饧(俗称芝麻糖)






图片

图片

新年新气象


图片

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胶牙的含义是“使其牢固不动”。


胶牙饧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隋注还说“今北人亦如之”,可见此俗的广泛性。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有“春盘先劝胶牙饧”之句,反映了唐代元旦的食俗。


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从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盘








图片



作为元旦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旦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玉烛宝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


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荆楚岁时记》注引《庄子》说:“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可见元日食辛菜的传统由来已久。


隋唐时代的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厉气。”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又说:“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这种食辛盘迎新当是晚起的意思。







鸡蛋








图片


各人吃一个鸡蛋的习俗,在吴晋间的《风土记》中已出现。


《风土记》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练形是道家用语,指修炼形体,认为可以成仙。生吃鸡蛋是为了长生。


《太平御览》卷二九引《荆楚岁时记》说:“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属于小荤的鸡蛋。








汤饼






汤饼是指古代凡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汤饼卷九“饼法”中,讲了“水引馎饦法”,其中“水引”制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可知水引和馎饦属于同一类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条,馎饦似今长揪皮。其实宋人说的“年馎饦”是一句概括语,也包括了水引。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岁时广记》卷五引)索饼就是前代的长引。长引是说拉长的东西,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两个名称讲的都是形状细长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







年糕







图片

图片

辞旧迎新

图片

图片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年糕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


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


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志称“节糕”,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天的生日蛋糕。


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人,亲戚朋友间的赠答。


此外,还有细长的“条头糕”、宽大的“条半糕”。过节时富家雇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购买。


图片

图片

图片

元旦文化意义

图片




图片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元旦本身的含义发生了改变。但它依旧发挥着巨大作用。

传统节日承载着华夏文明5000年的光辉历史,也继承了古人的智慧结晶,鞭策着人民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青睐,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让历史文脉绵延相传,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